(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N张进喜
嘉兴毛纺厂,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它与民丰造纸厂、嘉兴冶金厂、嘉兴绢纺厂、永红丝厂合称“五大厂”,这五大厂曾是嘉兴工业经济的骄傲。从这些厂下班的工人,脚踏车骑得比别人快,铃声打得比别人响,那叫一个神气。
说起嘉兴毛纺厂,老嘉兴人都晓得位于南湖之畔。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奋进的年代,它开启了艰苦创业的历程,凭着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建成了职工超万、全国最大毛纺锭规模的大厂,同时也是浙江省的四大利税企业之一。岁月如梭,如今,涅槃改造的浙江兰宝毛纺集团接过了老一辈毛纺人的接力棒,正在努力创造新的辉煌。
尽管南湖之畔的老厂房已消失在城市发展更新之中,但嘉毛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却深深印刻在了几代人的心里。老一辈毛纺人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的传承者,更是开启新征程的促进者。今年八十四岁的前毛纺总厂副厂长范家驹,就是这样一位怀着对党和毛纺事业无限深情的老党员,在毛纺厂工作期间,他拍摄了大量照片,用相机记录下了“老毛”发展的辉煌历程,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
2025年7月12日,在“嘉禾1912陈列馆”“南布印象”开馆二十天之际,范家驹用他几十年精心拍摄的老照片,举办了“回望毛纺历史影像展”。这既是纺织人对嘉兴南湖布厂“老厂重生”的诚挚祝贺,也是对嘉兴毛纺厂历史的深情回望。毛纺厂和南湖布厂原是嘉兴纺织系统的大中型企业,纺织人对老厂有着一样的经历和深切的情怀。
范家驹老师于1964年从外地调来嘉兴毛纺厂,曾任副厂长,全面负责基建等工作,还特别爱好摄影。难能可贵的是,除了出色履行领导职责外,他还用镜头记录下了毛纺厂风风雨雨的几十年。嘉兴社会的历史变迁、毛纺厂的发展历程,他的摄影作品里都有生动呈现。数以千张计的老照片,是印证嘉兴经济社会发展、国营老企业发展的生动写照。
陈列馆展出的老照片是甄选的一部分,是范老师用镜头记录下的毛纺厂不同年代的生产、生活瞬间。一张张富有时代气息的老照片,让我想起了读中学时去南湖边游玩的场景。想当年,我也喜欢摄影,兴致来时就约上同学,去建国路上的“生生”照相馆租来海鸥牌相机、买上一卷120黑白胶卷,在烟雨楼前、小瀛洲上拍下青春的倩影。我问范老师:“你是怎么想到用镜头对准生产流水线,拍摄横机前的操作女工,记录厂房建设的?”范老师说:“我进厂后,对工厂的工作场景从陌生到耳濡目染,对毛纺厂产生了深深的情感,就不由自主地把镜头对准了生产车间、对准了工人师傅,没想到却成了历史的印记。”
说起毛纺厂的历史,范老师向我介绍道:“毛纺厂是1958年从生产羊毛衫起家的,起初收购了百台旧的手摇横机,利用南湖边原嘉兴县委大礼堂,建成了最早的针织车间。生产的羊毛衫还出口苏联,实现了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出口创汇。让人惊喜的是,生产的羊毛衫为国家优质产品,还享受出口免检。”
我们在一张毛条生产线操作女工的照片前停了下来,范老师说:“在初创时期,面对国内毛纺设备尚未定型,更无企业可以借鉴的困境,技术人员想方设法,利用老旧设备器材,东拼西凑进行技术改造。后来上马了毛条和精纺生产线,开发精纺产品,生产精纺绒线和腈纶纱。” 我年轻时,只知道毛纺厂闻名禾城,精纺车间设备先进,现在才晓得创业初期是如此艰难。
在设备现场老师傅指导徒弟安装技术的照片前,范老师说:“当时,工厂实行了八级技工制,以及师傅带徒弟的技术学习制度。德高望重的老师傅在生产一线有绝对的权威,年轻人学习专业技术成了一种时尚。”说实话,我也在企业工作过四年,手上技术对解决问题至关重要,年轻人都希望自己有过硬的本领,生产操作容不得半点虚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毛纺厂效益明显上升,为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厂里还成立了文艺小分队。范老师指着当年小分队演出的照片说:“当时的现代京剧风靡一时,小分队排演的‘智取威虎山’在嘉兴可谓家喻户晓。不仅在厂里演,还深入到田间地头、军营进行慰问演出,曾代表嘉兴县参加嘉兴地区文艺调演。”我虽没看过小分队的演出,但听在毛纺厂工作的邻居讲过,扮演解放军的演员个个筋斗翻得漂亮,有的可以连翻十多个。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女儿搀扶下走了过来。范老师介绍道:“这位是老党员陆锦琳,今年九十二岁了,1958年进的毛纺厂,是地地道道的创一代。”当陆锦琳老人看到照片中的自己时,不禁推开女儿的手,激动地抚摸起了照片。看着老人如此激动,也让我百感交集。人老了,往往怀旧,特别是年轻时的艰苦创业。我想,毛纺厂的发展壮大,是一代又一代毛纺人努力拼搏换来的。
范老师面对自己几十年的摄影作品,一张张都像自己的儿女。这次展出,有的照片年份久远忘了细节,需要认真考证,成了他辛苦的工作。每完成一幅照片的文字说明,就像给孩子换上了新衣服,更亲切了。说起拍摄的往事,许多情节让他难以忘怀。其实,拍摄后的照片是历史的定格,可拍摄时的故事,有的比照片更为生动、更加难忘。珍贵的老照片是如此靓丽,毛纺厂的历史更让人无限感慨。
走出展馆,抬头仰望蓝天白云,我的心也像禾城的天空一样洁净。范老师用相机记录了毛纺厂创业、发展的辉煌历程,以镜头引领我们穿越时空,回望了毛纺人不畏艰辛探索前行的一幕幕动人场景。
是的,历史不会遗忘,岁月应当铭记,那种矢志创业、奋发向前的精神已延续至今,还将继续在嘉禾大地上勃发生机……
上一篇:简平:回头细看“小豆豆”
下一篇:叙利亚政权称苏韦达市冲突已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