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飞羽
在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的实验室里,细微的设备嗡鸣声中,精密指令正被外骨骼机器人有条不紊地执行。“抬臂、弯腰、负重……”一连串复杂动作精准完成,这款黑色辅助装置让搬运60公斤重物变得轻而易举。而这是该校“智械强驱”科研团队——一群朝气蓬勃的“00后”学生,历经近两年钻研的成果。
灵感源于一次实践观察。2023年,数控技术专业学生郑杰航在消防队参观时,注意到消防员频繁举重作业易导致腰肩损伤,用机械设备减轻劳动强度的想法就此萌生。
返校后,他迅速联合不同专业同学组建团队,明确分工:机械设计专业负责结构规划,电气自动化专业主攻动力系统,软件工程专业搭建人机交互平台。团队命名“智械强驱”,寓意“以智能装备增强人力效能”。
项目起步布满荆棘。首台原型机由3D打印件拼凑而成,因关节不够坚固,弯腰时频繁断裂。“好几次对着散落的零件发呆,特别沮丧。”队员何奎回忆。关键时刻,导师饶应明的话点醒众人:“工业设计既要新颖,更要考虑技术可行性。”
带着这一理念,团队系统梳理文献、调研搬运行业、收集企业技术反馈,聚焦“动能回收与人体运动协调性”核心问题。他们用全身标记点定位技术,构建包含300余例动作样本的数据集,覆盖弯腰、直立、步行等典型姿态。
实验室里,传感器参数经无数次调试,仅关节阻尼系数就迭代47次,每一次改进都凝聚着汗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5月,第2代样机通过性能检测:整机重量控制在8千克内,负载能力较传统机型提升80%,续航达6至8小时,成本比同类产品低40%。
这些突破源于巧妙设计——加入碳纤维材料,部分力臂轻量化处理,优化重量分布。目前,该成果已获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3项软件著作权,当地消防救援支队也表现出合作兴趣,正积极商谈对接。
“比起成果,敢于行动的精神更可贵。”饶应明说。这群平均年龄20岁的学子,用扳手和代码书写别样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