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 实习生何奕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下,“找实习”已成为很多当代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必修课。然而,现实中不少实习岗位要么“零薪资+自担食宿”,要么沦为“打杂工具”,要么暗藏“套路陷阱”,让不少满怀期待的年轻人屡屡遭遇“理想与现实的错付”。
位于上海东南部的郊区奉贤区,正在破题一场面向全国大学生的实习实践。该区推出贯穿全年的官方认证实习岗位,截至目前已连续开展14期招募,47家单位释放948个岗位,吸引1773人次报名。
令人关注的是,不少年轻人宁愿每天通勤3小时也要奔赴这里。这些岗位为何能赢得青年青睐?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引才智慧?
纯打杂岗位会被政府部门强势退回
早上八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大四学生方丰业准时从学校出发。40分钟后,他抵达奉贤区政务服务中心,开始一天的实习工作。方丰业主要负责巡查各服务窗口效能、引导办事群众,有时也会协助撰写政策解读推文。“从5月到现在,每天的工作都很充实,这和我之前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短期实习完全不同。”
方丰业的实习岗位,是奉贤面向全国大学生释放的实践岗位之一。他通过“上海奉贤”微信公众号了解到招聘信息,“当时投了好几个和社工专业相关的岗位,这个岗位因为能接触政务服务全流程,成了我的首选”。
在奉贤,像方丰业这样的实习生不在少数。数据显示,已报名的1773人次中,上海户籍学生占67.7%,外省市户籍学生占32.3%;部分热门岗位的报名录用比达10:1。“我们不仅通过公众号定期推送岗位,还在社会招聘会、奉贤高校校园招聘会上设专门咨询台,让岗位信息触达更多学生。”奉贤区就业促进中心职业介绍管理科科长何晓磊说。
岗位“热”的背后,是严格的“质量把关”。奉贤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所有申报岗位都会进行全面的审核,内容涵盖工作内容、专业要求、实习时长、待遇福利等。“纯打杂的岗位会被退回,建议用人单位重新设计适合大学生的岗位,福利待遇至少也要能保障午餐。”何晓磊说。
对比自己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短期实习,方丰业坦言:“以前每天接触的多是社区居民日常事务,现在在政务服务中心,要对接企业、群众、窗口工作人员,既要熟悉办事流程,又要灵活应对突发问题,这种成就感短期实习很难获得。”
奉贤此次推出的大学生实习实践系列活动,源于对就业工作的“前置思考”。“过去只聚焦应届生,却发现他们的就业观、择业观早已成型,专业与岗位的适配问题很难调整。”何晓磊说,基于此,奉贤将服务对象从应届生扩展到大一至大四全学段,时间上打破寒暑假限制,学生可根据课余时间灵活参与,岗位也覆盖了政府单位、国企、街镇民营企业三类主体,“就是要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明白‘课本知识’与‘职场需求’的差距”。
“宝藏新城”不搞强制绑定
“来之前对奉贤完全不了解,现在觉得这里是‘宝藏新城’。”复旦大学俄语专业大三学生周璇辅修法律,她通过奉贤与复旦大学的对口合作了解到奉贤的实习岗位并报名,目前在奉贤区人民法院实习,主要负责协助高校实习生报到、整理党建材料、准备法庭建设申报资料等,“原本以为法院工作就是开庭审案,实际参与后才发现,基层法院更多要对接社会治理,要深入社区化解纠纷,这让我对法律实务有了全新认识”。
奉贤区是上海正在建设中的“五大新城”之一,因此被实习生们亲切地称为“宝藏新城”。当前,奉贤正着力打造南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南上海人才高地,构建校企创新共同体,围绕“美丽大健康、新能源汽配、数智新经济、化学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奉贤需要源源不断的年轻人来干事创业。“我们希望通过实习,让大学生了解奉贤的产业活力、就业环境、人文生态,成为潜在的‘新奉贤人’。”何晓磊说。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奉贤区合作多年,该校优势学科香料香精专业与奉贤“东方美谷”美丽健康产业高度契合,共建的“东方美谷研究院”已输送超百名实习生。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负责人袁翔介绍,今年暑期,该校已有近400人次报名此次的实习实践活动。
奉贤对吸纳实习生就业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对留奉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人才公寓、租房补贴等支持。“我们不搞‘实习即就业’的强制绑定,但会为双向选择搭建平台。”何晓磊说,去年有5名在国企实习的大学生,毕业后通过校招入职,“企业熟悉他们的能力,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这种‘预就业’模式成功率很高”。
短期实习最终还能变成长期留才。据悉,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香精香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材料化工等优质学科,与奉贤企业适配度较高,据学校统计,近5年来,该校留奉就业大学生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去年超450人,为上海各区第一。
为什么要把“暑期实习”变成全年“长期实习”?
通常,大学生实习实践集中在寒暑假,实习时间在1-2个月左右,此次奉贤推出的实习实践系列活动贯穿全年,且为满足大学生实践真锻炼和企业实习真要求,实习期延长至3到6个月及以上。
以往由于实践时间短,实践单位一般不会给学生“压担子”,接触核心岗位工作。通过此次实践,可以真正意义上帮助用人单位考察实习学生的工作能力。
“从暑期实习到长期实习,不是时间的简单延长,而是人才培养逻辑的转变。”奉发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朱凤介绍,集团今年释放了30余个实践岗位,吸引了全国多所高校学生报名。
长期实习为何必要?朱凤以企业招聘为例:“过去试用期3个月,要判断一个人是否适配岗位很难;现在通过6个月实习,能观察到他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对一线工作的适应力,比如工程岗需要下到工地,有的学生理论扎实但吃不了苦,短期实习很难发现这些问题。”
目前,奉发集团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机制。实习生入职后先进行3~5天入职培训,由党支部书记和人力分管领导讲解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再安排1个月“学徒制”带教,由业务骨干一对一指导,最后根据表现分配具体任务。这样的培养模式,让年轻人与用人单位双向奔赴的实习留用水到渠成。今年上半年,奉发集团已陆续有10名实习生通过考核入职。
长期实习的推进,离不开校企协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试点将“长周期实习”纳入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将部分日常教学放到实践一线去进行。为破解“时间难协调”问题,奉贤还鼓励用人单位提供时间灵活的岗位。“比如有企业推出每周2天的弹性实习,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参与。”何晓磊介绍,今年下半年,奉贤将上线数字化匹配平台,进一步挖掘适合大学生的实践岗位,提升人岗匹配的效率和覆盖面。
对实习生而言,长期实习带来的不仅是能力提升,更是职业方向的明确。方丰业计划毕业后从事社会工作,“在政务服务中心看到养老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落地的全过程,让我明白社工不只是沟通工作,更要懂政策、通需求,这为我明确了职业方向”。周璇则选择继续读研深造,“在奉贤区法院的实习非常符合我一开始投递简历的期待,等研究生毕业后我也会继续选择投身基层就业”。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