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宝山 通讯员 王晓燕 李雪鹏
盛夏时节,十三师红星二场八连的枣园在艳阳下铺成一片油亮的“绿海”。枣叶闪着油光,八连职工陶权蹲在树根旁,拿出手机对着缀满青果的枝头拍视频。
“你看这枣子,用了辅酶酵素后坐果率高得很,今年估计能多收2.4吨!”陶权蹲在枣树下,扒开土壤指给记者看,“以前这土板结得像砖块,现在松得能插筷子,全靠科技给地里‘舒筋活血’了。”
种了十几年地的陶权,曾是连里有名的“经验派”。2024年,团场推广辅酶酵素技术时,他蹲在地头瞅了三天,心里直打鼓:“怕花了冤枉钱,咱职工挣的是土坷垃里的辛苦钱。”
直到看到技术人员手机里的对比图,左边传统施肥的枣树落花落果,右边滴灌酵素的枣树挂满幼果,他才咬咬牙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年40亩地试下来,亩产多了40公斤,裂果率降了15%,收购价每公斤多卖2元钱,整整多挣1.6万元!”陶权说。
陶权翻出一本磨边的笔记本,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数据:“3月15日,土壤pH值7.2,施酵素A配方;4月20日,有机质含量提升1.2%,坐果率比去年高10%……”这些曾经让他头疼的“洋数据”,如今成了种地的“金钥匙”。
最让陶权省心的是,自己不再“扛着化肥满田跑”,而是“手机下单订营养液”。技术员带着土壤检测仪到地头,当场根据数据生成配方,滴灌系统一开,营养液就精准送到每棵枣树的根系旁。
“以前施肥全凭经验估摸着来,现在就像给枣树‘点餐’,啥时候该补氮、啥时候该加磷,算得明明白白。这就好比给枣园装了‘智慧大脑’,省事儿还高效!”陶权咧嘴笑,“现在每亩少施20公斤化肥,成本降了150元,红枣品质却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收购商见了直夸‘果型周正、糖度够’。”
陶权的枣园如今成了连里的“露天科普课堂”。每逢农忙,周边职工拎着马扎来取经,他就捏着枣花讲:“你看这花多密,全是酵素的功劳。今年60亩地全用上了,按市场价能多挣3万元!”
这背后,是团场搭起的“变废为宝”产业链。2024年,红星二场联合企业成立新星市绿田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养殖场的粪污送入发酵罐,通过微生物发酵和酶解技术转化成有机营养液。
“以前粪污堆着臭烘烘,现在每吨能产出1.1吨营养液,既治理了污染,又成了地里的‘宝贝’。”新星市绿田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王建明指着运转的设备说,这套系统每年能处理2万吨粪污,产出的2.2万吨营养液可以供给团场80%的农田。
团场农业部门的数据更亮眼:辅酶酵素技术推广两年间,职工亩均节本提质增收400元,化肥使用量减少25%,土壤地力平均提升一个等级。为了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多人,团场在9个连队建了试验示范基地,配备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还和科研院所合作把实验室搬进田间。
“我们就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职工实打实挣到钱。”红星二场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党支部书记、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朱钰龙说。
日头偏西,枣叶沙沙作响。陶权摸着核桃大小的幼果,眼里闪着光:“你看这青果,哪里是普通枣子啊,分明是科技洒在地里的‘金豆子’!”
从凭经验到靠数据,从买化肥到订营养液,陶权的“科技账本”越算越明白:当田间地头扎进科技的根,枣树上就会长满致富果,数都数不清。
上一篇:“党建+”种出“致富姜”
下一篇:巴彦淖尔构建林草有害生物防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