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近日,职工刘某等17人分别向重庆市綦江区法院诉告重庆某平台公司,未支付职工工资及销售提成、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等费用合计100余万元。
“从立案到结案仅用9天,双方就达成调解协议。”綦江区总工会负责人介绍,因涉及劳动者人数较多,诉请金额较大,该区总工会迅速启动“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劳动争议化解“五方联动”机制,联合区法院、区人社局、工业园区管委会等部门进行调解处置,并依托巡回审理现场办理,快速解决了纷争。
这是重庆探索创建劳动争议化解“五方联动”工作机制以来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重庆法院近3年将其运用于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化解领域,成功化解劳动争议纠纷1506件、劳动合同纠纷341件、确认劳动关系纠纷149件。
前不久召开的重庆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听取了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的调研报告。该市通过政策保障、政府监管以及创建劳动争议化解“五方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了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政策体系。
重庆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余季平介绍,该机制由工会建立,以人民调解员、志愿律师、法律工作者等组成的群众性劳动争议化解工作队伍,通过法律监督、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方式化解劳动争议。
司法行政部门加强对工会群众性劳动争议化解工作的指导;人社部门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与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的信息共享与协作,与工会共同做好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的指导;“五方联动”机制还积极融入“数字重庆”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调解、仲裁、审判工作深度融合,探索12351工会服务职工热线、12348司法热线、12333人社热线的知识库和座席资源共享。
扫码、验证、通行……近日,重庆沙坪坝土湾街道的金沙时代小区,通过扫码“红岩骑手”徽章,快递员周川进小区送货有了“绿色通道”。“进小区送外卖的时间大大节省了。”他说。
近年来,“山城”重庆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基层治理模式,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元、更人性化的服务和支持。
重庆通过“骑手友好街区”建设,打造更多友好场景,让“城市对骑手更友好,骑手在城市更有为”。在渝中区石油路街道万科锦程小区,外卖员靳光程对记者感叹:“一个小小的通行码,让我感受到尊重和信任。”
2024年5月,沙坪坝区在全市率先启动“骑手友好街区”建设,召集18个部门组建工作专班,共同加强骑手管理、关爱服务,已协调推动全区756个小区简化出入程序、开放地下车行通道,建成“骑手友好小区”。“目前,全区日均跑单骑手有5300余人,日均外卖订单量11.8万单,均居全市前列。”沙坪坝区副区长赵祺说。
“平台企业通过算法设定规则,隐蔽性强、调整快,劳动者往往缺乏规则制定的参与权和协商权。”重庆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指出,通过立法对平台算法透明度、公平性和劳动者参与算法规则制定等作出要求,改善劳动者在平台面前的弱势局面。
据统计,重庆有各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约279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总数的15.93%。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的调研报告建议,督促平台企业公平设置算法规则,对于订单分配、抽成比例、报酬构成及奖惩等直接涉及劳动者权益的制度规则和平台算法,应由行业主管部门联合第三方对平台算法进行合规审查,引导平台企业从过度追求效率的“最严算法”向符合劳动者安全与休息需求的“折中算法”转化。
据介绍,预计到2025年底,重庆将建设45个全国“最美工会驿站”、100个市级“最美渝工港湾”,升级打造740个智能化工会驿站;2025年底前,在快递从业人员集聚区域,依托快递网点建成爱心驿站超3000个。
下一篇:巴彦淖尔市全力抢收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