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月球背面,这片永远背对地球的神秘区域,终于向人类敞开了怀抱。嫦娥六号带回的1.9公斤月壤,如同一把钥匙,正在解开困扰我们的月球谜题。这些来自阿波罗盆地的深部物质,不仅颠覆了传统认知,更重塑了我们对月球地质演化、磁场活动乃至地月系统形成的理解——
同学们想象一下,当你手里拿着一块来自月球背面的岩石,它已经沉睡了数十亿年。它的表面可能见证了月球最早的撞击事件,它的内部可能隐藏着月球内部的秘密。它像一本宇宙历史书,记录了太阳系最古老的篇章。
近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来自月背的1.9公斤月壤,首次揭示了月球“阴阳两面”的惊人差异:高铝钙、低铁的独特成分颠覆了传统认知,42亿年前与28亿年前两期火山活动重绘月球时间轴,而28亿年前的磁场异常增强则解码了月核的“心跳复苏”。这些宇宙级样本如同解开地月系统演化的密码钥匙,正如参与研究的科学家所言:每一粒尘埃都在诉说星辰的故事。
月背样本颠覆原有认知
月球正面与背面的差异如同阴阳两极——正面平坦的月海与背面崎岖的高原形成鲜明对比。嫦娥六号样本首次揭示:月背物质呈现高铝钙、低铁的独特成分,与正面富含铁的玄武岩截然不同。阿波罗盆地“盆地套盆地”的特殊结构,让探测器捕获了可能来自月壳深部的原始物质。
嫦娥六号样本物理特性令人惊讶,暗示着多次撞击事件造成的物质混合。矿物组成与嫦娥五号带回的正面样本形成强烈反差。这种成分差异为月壳不对称演化提供了直接物证。
重绘月球火山活动时间轴
传统理论认为月球在20亿年前就已地质死亡,但嫦娥六号样本中发现的42亿年前与28亿年前两期玄武岩层彻底推翻这一结论。月背火山活动至少持续了惊人的14亿年,比正面延长近一倍。
更关键的是,28亿年前的火山复苏与SPA盆地撞击事件存在明显时间关联。这也提示我们:巨型撞击可能重新激活了月幔对流,让本已停滞的岩浆系统再度沸腾。
两期火山活动的精确年代标定,让月球地质年表首次在背面得到构建。
解码月核的“心跳节律”
月球曾拥有强大磁场,但传统模型认为其强度会随月核冷却衰减。嫦娥六号却在28亿年前的玄武岩中发现了磁场异常增强的证据。
这一发现让科学家们重新思考月核动力学:可能是核幔边界物质重组释放潜热,或是月幔对流突然加剧。这种磁场波动现象暗示月球内部可能存在复杂的能量传输机制。
另外,月背物质展现出极度贫水的特性。若证实月背物质确实更接近原始月幔成分,将极大推动对地月系统形成过程的理解。科学家推测:45亿年前那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地球时,飞溅的物质在太空中凝聚,而月背可能记录了这次宇宙级碰撞最原始的“指纹”。
嫦娥六号样本的科学突破正在重塑行星科学:建立首个月背年代标尺、完善月球内部结构模型、验证深空采样技术可靠性。这些成果不仅让我国获得月球探索的国际话语权,更将为未来的月球基地选址和资源开发提供关键依据。
当1.9公斤月壤被逐粒解析,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月球的历史,更是整个地月系统的生命史诗。
上一篇:一券商员工催年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