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采增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在广袤而丰厚的中华大地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绚烂多姿的民间艺术,剪纸艺术是其中夺目的繁花之一。
商周至秦汉时期,中华先民在皮革、金属薄片、玉石片上镂刻,留下商代镂花夔凤纹金箔薄片、西周太阳神鸟圆形金饰薄片、战国镂空刻花皮革、汉代金箔鸟兽云气纹样饰片等遗物,那些纹饰、雕镂与现代剪纸的图案、纹样、镂刻几乎别无二致。
据考古发现,新疆出土的北朝时期团花剪纸,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剪纸实物,其纹样已展现出对称、镂空的工艺雏形。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因图案精美,寓意美好,被选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千百年来,中国剪纸在民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以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厚重的文化底蕴,在中华大地上绵延生长。
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当地独特的仫佬族剪纸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造型精美。
2018年12月,仫佬族剪纸技艺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罗华清是仫佬族第四代非遗剪纸传承人,她对古老神秘的仫佬族剪纸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她擅长仫佬族剪纸特有的阴剪技艺,在她灵巧的剪刀下,仫佬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阴剪是以块面为主的剪法,镂空图案外的线条,作品显得饱满而厚重。仫佬族剪纸以传统的阴剪技法为主,也搭配使用了剪纸技法的阳剪,柔剪和断剪。
世代传承的阴剪技艺,让罗华清家成为了仫佬族民间艺人世家,家族的手工技艺在仫佬山乡广为人知。为了掌握这门技艺,罗华清从8岁开始就跟随外祖母和母亲学习剪纸、刺绣、绘画、缝纫等各种民间手工艺。剪纸需要很好的观察力和耐力,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罗华清也全身心地投入剪纸技艺学习中。
一把剪刀,一张纸,一个个鲜活的民族文化技艺,便跃然纸上。罗华清对古老神秘的仫佬族剪纸有着执着的追求,她构思大胆,剪出的作品千姿百态,创意独特,内涵丰富。四十多年来,罗华清练就了剪纸绝活儿,凡是在她眼前出现的东西,她都能用手中剪刀将其艺术化为剪纸作品,而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然而,多年坚守的技艺,起初并没有给她带来更好的生活。将这门技艺传承发扬光大,是罗华清母亲一生的心愿。老人临终前特意叮嘱罗华清,希望她不论多么艰难,都要坚守这门技艺,代代传承下去。
为了心中的目标,罗华清放弃了外面更好的发展机会,回到家乡潜心钻研,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剪纸技艺。令罗华清感到欣慰的是,5岁的外孙莫浩然从小跟着她,也爱上了剪纸。
仫佬族剪纸饱含了仫佬族独一无二的民俗元素,如何让仫佬族剪纸“发光”?多年来,罗华清一直苦苦思索。
2015年她的剪纸作品《仫佬族非遗》荣获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金奖。
这件作品内容丰富,涵盖“仫佬族依饭节”“走坡定情”“舂糍粑”等极具民族特色的民俗元素,在技艺上娴熟地运用了仫佬族剪纸特有的“阴剪”技艺,工艺精湛、刀工圆润,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才创作完成,代表仫佬族民族的精神、情感和智慧,象征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近年来,罗华清的剪纸作品获得了许多荣誉,这激励着她努力坚守这门技艺。对她来说,手中的剪刀不只是谋生的手段、家族的技艺的延续,更是仫佬族人民的精神、智慧和情感的表达和传承。
传承不是独舞,而是点燃万家灯火。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仫佬族剪纸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近些年来,罗华清开始免费带徒传艺,将心血倾注于非遗教育。罗华清珍惜每次进校园教学的机会,认真教授学生们剪纸方法,她的剪纸课堂也深受学生的喜爱。
如今罗华清的学生越来越多,但罗华清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想法,希望能把剪纸作品做成工艺品,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
随着时代的发展,仫佬族剪纸技艺也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不仅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领域,剪纸工艺品还以文化交流为载体,展销区内外,影响并流传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欧洲国家。因坚守而传承,因执着而发展。仫佬族的剪纸技艺在手艺人的妙手下,延续着它质朴而旺盛的生命力。
本周六(7月19日)21:20
广西卫视播出的《指尖流光 仫佬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