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宁波网)
转自:中国宁波网
腺样体肥大要做手术吗?小男孩一定要割包皮吗?口腔正畸有时间窗口吗?让家长纠结的“暑假三件套”,并非道简单的单选题。这其中有哪些认识误区?怎么做决策更科学?我们梳理了这份儿童暑期就医决策指南,给那些正在纠结和疑虑的爸妈们做参考。
定期复查是近视防控重要一环
行为习惯干预是最重要的
“相比往年,今年因近视来就诊的孩子总量趋于平稳,但我们发现,有些孩子的复诊频率下降了。”这是浙江大学眼科医院(浙大二院眼科中心)视光中心主任倪海龙目前的最大感受。
定期复查的意义不仅仅是测近视度数,医生还会观察分析眼轴的变化、对一些近视度数较深或进展较快的还会评估眼底视网膜的潜在病变及风险等,而孩子们常常对这些没有任何感知。及时排查发现及干预,能防范未来更大的风险发生。
“孩子近视为何会增长,除了遗传等难以干预的原因,我们也努力尝试在每一次复查时还原日常生活的用眼习惯点滴。”倪海龙说,验光配镜不单是医疗行为,更离不开人文关怀。近视防控,关键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
孩子在浙江大学眼科医院验光/潮新闻记者 吴鑫 摄近年来,家长们的近视防控意识明显提高,会带孩子做视力筛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也开始主动询问医生要不要给孩子测量眼轴、评估远视储备……不过,也有不少父母会遭遇网络不良信息困扰,孩子课业压力和眼健康就像天平两端,很难处于平衡状态,父母难免会把激进的、无临床循证依据支持的办法施加到孩子身上。
“大环境下,想让孩子近视不增长可能只是美好愿望,从规范防控角度来讲,在出现近视后,每年增长在25~50 度内,是可接受的良好控制范围。”倪海龙说,近视防控是长期行动,各种手段要遵循“可行可信可及可负担”安全原则。近视孩子在正确用上光学手段或联合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使用,并配合行为习惯改善后,通常能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对于近视风险高的孩子,更要注重打组合拳,严格定期复查。倪海龙提醒,不论采取何种防控措施,行为习惯干预仍是最重要和基础的。
牙齿矫正要把握时机
不同年龄段有对应的关键期
在牙齿整齐度的关注上,家长也存在误区,比如,误以为整牙仅是排列牙齿,等换完牙再处理也不迟。
“实际上,像下颌后缩、地包天这类问题,核心是骨头发育问题,非单纯牙齿排列。若拖到恒牙期才干预,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颌面协调效果。”浙大口腔医院大运河院区正畸科副主任李文说。
对拔牙有顾虑的家长非常容易在寻求治疗时做出不恰当的选择。李文曾接诊过一个令人惋惜的患者——12岁的“龅牙”女孩因惧怕拔牙正畸,大人便在朋友推荐下选择了温和的扩弓治疗,哪知牙套戴了一年,牙齿问题又复发了。
李文详评估后发现,孩子早已错过了扩弓的年龄,并患有重度牙列拥挤。“牙弓被强行扩宽后,正常形态破坏,稳定性变差,原本勉强排齐的牙齿一年后又错乱了,孩子不得不面临二次矫正,而这次,拔牙已难以避免。”
李文表示,牙齿矫正在不同年龄段有对应的关键期——乳牙期的矫正在3~5岁,主要去解决地包天和不良习惯造成的问题;替牙期矫正的黄金时间在6~12岁,要把握生长发育高峰期做一些改良;而12岁~14岁是解决恒牙期常见问题的关键窗口。“这个阶段恒牙基本长齐,颌骨还有一定的生长调整潜力,是矫正牙列拥挤、双唇前突以及部分下颌后缩等问题的黄金期。”
李文提醒,牙齿矫正不仅要把握时机,更需专业正畸科医生评估,尤其对于下颌后缩或地包天患者,务必先排查气道问题,待呼吸通畅后再开始矫正。
即使做了腺样体切除
也要小心扁桃体代偿
除了眼睛和牙齿,令宝爸宝妈头疼的还有腺样体。
“呼吸道就像一条河流,体积逐渐增大的腺样体好比石头,日积月累,这条河就被堵住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李静解释,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常见病,极易造成连锁反应,如长期低氧可能会影响大脑发育,出现懒惰、困倦、注意力分散、成绩下降等;因其引起的儿童鼾症则会导致睡眠时间不足,直接影响生长发育,由于生长激素分泌减少,许多腺样体肥大的孩子会被误认为是患上了矮小症。
李静刚遇到一个两岁小女孩,其身高体重远低于正常水平,说话也磕磕巴巴。家长以为孩子患上了什么“怪病”,后经检查发现,女孩的腺样体已完全堵塞。
临床上,鼻咽侧位片和鼻内镜是腺样体检查的常规手段,若堵塞在75%以上,且保守治疗无效的,需进行手术。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把腺样体整个切除就不会遭遇类似问题。
“腺样体和扁桃体二者关系密切,有的是腺样体肥大引起扁桃体肥大,有的则是扁桃体肥大引起腺样体肥大。”李静提到,尤其是小小孩,在切除腺样体后,扁桃体会代偿,如果患者本身有比较厉害的鼻炎,术后可能仍存在张口呼吸的情况,因此部分患儿需把二者都切除。
“夏天是过敏性疾病高发期,若空调温度开得过低,会使室内外温差增大,这种强烈的冷热刺激也是腺样体肥大的诱因之一。”李静提醒,从预防角度而言,少吃零食、多去户外运动有利于提升抵抗力。
不是每个男孩都要挨一刀
小胖墩更需谨慎
上半身的健康问题令人操心,下半身的“难言之隐”亦是如此。
“有的家长甚至因别人家娃割了包皮但自己家娃还没割而陷入焦虑。”杭州市妇女儿童医疗集团朝晖院区(杭州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医生田由常在门诊中强调,“若发现及时,约有50%的患儿可通过保守治疗,如通过手翻包皮、涂抹药膏等方式解决问题。”
很多家长认为,包皮是越早割越好,医生说,这事其实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定。
国内建议在孩子3~6周岁进行手术治疗。“要是错过了这个时间,也别担心,最迟可在孩子青春期前完成手术。”田由说,若出现排尿困难、包皮口明显纤维性狭窄环、合并膀胱输尿管反流等,还有嵌顿性包茎不能复位、包皮冗长肥厚增生等明显症状时,需尽早处理。
不过,泌尿外科医生不建议体重超标的小胖墩轻易进行包皮手术的。
“肥胖孩子的阴茎看起来普遍会比同龄人小,往往是因肚子上肉多引起的视觉效果,减肥是第一步。”田由就碰到过一个因盲目跟风割包皮而导致小鸡鸡看起来比原来更短的11岁男孩。
经检查,男孩不是包皮过长,而是隐匿阴茎。“简单理解,就是阴茎外包了一层如紧身衣般的纤维组织,要拆除这层组织,阴茎体积才会增大。”田由解释,在拆除重建过程中,包皮是非常重要的整形材料,可男孩的包皮却已被初诊的非专业儿科医生割掉了,最后团队花了很大一番功夫才补上。
此外,医生建议,包皮手术全年都可做,建议学龄前儿童避开暑期高峰,春秋季更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