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单烁
一股赴港上市浪潮正在奔涌。2025年7月9日,六家企业同时在港敲锣上市,创下单日纪录。
在这股赴港上市热潮中,山东企业正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据山东省金融监管局2025年7月16日数据,上半年全省11家企业递表港交所,占内地申请总量的5%;青岛、济南、烟台的新锐制造与科技企业集体南下,建邦高科、天岳先进等“硬科技”企业冲刺“A+H”双平台。
当“国际化”从口号变为生存刚需,齐鲁大地的产业变革力量正借道香港,开启一场资本与产业链的全球卡位战。
港交所的山东新面孔
济南天桥区的建邦高科车间内,纳米级银粉在精密设备中匀速流动。据建邦高科2025年5月港股招股书,这种应用于光伏电池核心环节的导电材料,已助力企业跃居全球市场份额第二。
2025年5月,该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其股东名单中明确标注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晶科能源等战略投资者。与此同时,济南槐荫区的天岳先进正调试新一代碳化硅衬底生产线——
据该公司2025年4月科创年报披露,其产品应用于电动汽车与量子通信领域。据港交所申报记录,这家碳化硅龙头在2022年登陆科创板后,再度启动港股上市,试图打通“A+H”双融资通道。
可以看到,今年以来,山东企业的南下名单持续加长:
据山东省委金融办2025年7月16日通报,截至2025年7月18日,全省在港上市企业总数突破70家,仅上半年新增量就接近过去三年总和。
鲁企南下的三重战略逻辑
为山东企业推开通往香江之门的,是今年以来不断吹拂的政策东风。今年2月份,国务院《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文件明确支持内地企业赴港融资,并将香港定位为跨国供应链管理核心枢纽。
今年以来,进一步提升的上市效率则进一步助推山东企业密集赴港。据招银国际在2025年6月济南“鲁港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研讨会”披露的数据,港股IPO平均周期压缩至300天内,较A股提速超50%。
同时,港交所还对市值超百亿企业推出的“快速审批”机制,据港交所2025年3月修订的上市规则指引,该机制下的企业审批周期可缩短至30天。
重要的是,今年以来,大量山东企业还收获了来自国际资本的精准灌溉。例如,在建邦高科的招股书中可以看到,沙特阿美明确列为核心战略投资者;据公司2024年年报,天岳先进的客户清单则覆盖英飞凌、博世等全球功率半导体巨头。香港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属性,使山东企业得以接入国际资源网络。
“港风”资本跳板背后的竞逐与挑战
详看各城市板块,青岛、济南等城市的赴港热情更是高涨。
例如2025年6月26至27日,济南高新区举办“鲁港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研讨会”,会议实录显示高新区负责人刘红文宣布构建“全周期上市服务生态”,首批聚焦建邦高科、天岳先进等3-5家目标企业。
更深层的变革来自国资引领。财报显示,山东高速集团旗下山高控股总资产三年激增至661.7亿元,通过发行港元债券反哺省内绿电基建;山东黄金2024年通过H股募资52亿港元开发海外金矿,省属国企的跨境资本循环正在被加速打通。
更重要的是,赴港上市对山东企业而言,远非简单的融资渠道切换——
无论是建邦高科通过沙特资本进入中东新能源市场,天岳先进借国际资本扩建碳化硅产线,还是齐鲁高速以港元债券撬动省内绿电投资。可以看到香港正从跳板蜕变为山东产业全球化的资源整合枢纽。
但对于山东企业而言,澎湃机遇的背后同样面临着艰巨挑战。例如,联交所持续提升的对ESG披露要求意味着更严苛的合规挑战,而这也必将成为山东企业重构全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如何将港股募集资金转化为核心技术壁垒?这将决定这批南下鲁企能否在新一轮产业变局中占据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