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财政靠前发力成为了2025年宏观运行当中的一条主线。就地方债而言,2025年上半年有哪些特征?本文聚焦于此。
摘要
2025,地方债半年度回顾
特征一:发行、净融资规模创同期新高。2025年上半年,地方债发行规模为54902亿元。就上半年发行规模来看,2015-2025年呈波动上升态势,其中2025年上半年发行规模达到近十年同期的最高水平。
特征二:发行结构:新增专项债占比最高,但比例下滑。2025年上半年地方债发行结构中,新增专项债和再融资专项债占比较大,分别为40%、39%;其次为再融资一般债,占比为13%;新增一般债占比最低,为8%。
特征三:专项债发行节奏:整体进度较稳定。各月发行规模相对均衡,相较2024年未出现显著的发行延迟或集中爆发现象。截至2025年6月,新增专项债累计发行21606.53亿元,而2023年、2024年同期累计发行分别为23008.50亿元、14934.68亿元。
特征四:化债额度分配底层逻辑仍是隐债化解。2025年上半年用于化债的地方债中重点地区占比31%,与2024年持平,但较于2023年66%的比例显著下降。
特征五:土储专项债重启,但实际发行与公示规模存在落差。从整体规模来看,2025年上半年共有13个省份发行土储专项债,总规模达1925亿元,而从各地公示的收储规模来看,截至2025年7月中,已公布收储规模为4262亿元。
特征六:“自审自发”省份审批或较快,发行规模占比因此提升。相较于非“自审自发”省份,“自审自发”省份的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的占比明显提升,2020-2023年试点区域的专项债发行规模占比在53%左右,2025年上半年占比抬升至69%,或与“自审自发”省份专项债审批较快有关。
特征七:发行期限拉长。2025年上半年地方债发行期限拉长,平均发行年限为14.69年,较2024年延长了1.46年。
特征八:发行利差走阔,发行成本下降。2025年上半年,地方债的发行利差回升,发行利率下行。2025年上半年地方债发行利差为12.22BP,较2024年回升3.73BP。2025年上半年地方债平均发行利率为1.89%,较2024年下降0.39%。
特征九:低利率环境下,区域发行利差延续分化。虽然地方债整体发行利差可能跟随利率趋势波动,但区域间的分化格局十分清晰,基本遵循“财政实力越强,利差越低”的规律。
特征十:特殊再融资债利差较普通再融资债利差反而更高,原因主要系特殊再融资的发行期限整体更长。
特征十一:成交量、成交价格增加,换手率下降。2025年上半年,地方债成交量为10.87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加16903亿元,其中一般债成交量下降14449亿元,专项债成交量上升31352亿元。2025年上半年的换手率为3.65%,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主要系一般债换手率的大幅下降。
特征十二:成交期限延长,长久期地方债占比更高。2025年上半年,地方债平均成交期限为13.93年,较2024年延长了2.19年。
特征十三:机构买入卖出行为、期限偏好存在差异。从买入端看,保险、基金、理财偏好卖短买长,农商行偏好买入7-20年期债券。从卖出端看,2025年上半年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券商等机构整体呈净卖出,其中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均偏好买短卖长,而券商则全期限减持。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超预期、数据统计口径存在误差、地方债供给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