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日报)
转自:邯郸日报
徐宝珊(1908—1942),山东省茌平县徐河口村(抗战时期属博平县二区)人。自幼生活较为富裕。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军大举南侵,国民党军队纷纷南退。徐宝珊带领群众成立抗日武装,很快发展至近千人。后该队伍被编入与中共合作抗战的范筑先将军领导的第三十二支队,成为该支队二团三营,徐宝珊任营长。
1938年春,徐宝珊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三营扩编为筑先纵队第七团,徐宝珊任团长。不久,七团和其他部队相配合,在博平县双营打了日军一次伏击。尽管武器低劣,但战士们英勇作战,打败了几百名装备精良的日军,还缴获了一大批战利品。
随着抗日武装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博平县、区两级抗日政权逐步建立起来。徐宝珊兼任博平县抗日政府县长,对外称“博东行署主任”。
困难时期,徐家积蓄的5000多斤谷子、高梁和几千斤用来榨油用的大豆,全充作军饷和分给了战士家属,2000多斤棉花也拿出来为战士做了棉衣。
徐宝珊经常出没于敌人的后方,给日、伪、顽以沉重打击,敌人把徐宝珊视为眼中钉,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1940年6月,一二九师筑先纵队和先遣纵队奉命合编为一二九师新八旅。七团和先纵三团合并为新八旅第二十四团,徐宝珊任团长。部队整编后即离开鲁西北,开赴冀南地区。
1941年春节,二十四团驻馆陶与曲周搭界的北寺头村,突然遭到南馆陶敌人的袭击。徐宝珊及时赶来指挥战斗。如往常一样,这次作战,他仍是进攻冲在最前头,撤退留在最后边。
1941年秋,徐宝珊作为新八旅的代表出席晋冀鲁豫临时参议会,会后留在北方局党校学习。1942年6月,日军“扫荡”晋中地区,徐宝珊不幸英勇牺牲于山西省辽县麻田地区,年仅34岁。由于环境恶劣,组织上直到1944年才设法辗转将徐宝珊牺牲的消息传到他的家里。
1947年春,由博平县县长李健民主持,博平县委、县政府在烈士家乡徐河口召开追悼会,方圆十几里地的群众赶来参加。群众对着徐宝珊的灵牌(烈士忠骨当时葬在牺牲地)失声痛哭。
与徐宝珊共事多年的于树三题写挽联:“一门三烈士,兄前仆,弟后继,抗战救国,堪同杨门媲美!七子尽英豪,屋俱焚,财充饷,毁家纾难,可与子文齐芳!”(谢可信 徐升之) (摘自《邯郸抗战英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