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张 陵
粤菜名扬海内外。不过,把“吃在广东”喊进全国老百姓心里的,则是在改革开放时代。广东人得风气之先,敢想敢干更实干,产业生意红红火火,经济一片繁荣,老百姓日子富起来,自然也把“吃”带火了,才叫响了“吃在广东”这句话。舆论造足了,也把人的胃口吊足了。于是,商家便开始变着法子把粤菜推广到北方。最初难度比较大,主要是空运南海活鲜成本太高,造成价格也高,普通人消费不起。后来交通发达了,保鲜科技也上去了,粤菜酒楼在北方立住了脚,菜价也下来了,普通百姓也能消费了。与其说,广东人把粤菜推向内地,不如说,跟随着改革的进程,广东人把独特的“吃”的理念、“吃”的文化推向了全国,擦亮了粤菜的品牌。《粤菜记》捕捉到了粤菜发展中跳动着的时代脉搏,通过一道道精美的菜肴,也通过美食文化的发展传递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可以说,这是一部粤菜文化的时代之书。
《粤菜记》援引了诗人蒲宁的一句话作为题记:幸福只给予懂得幸福的人。顺着这句话读本文,就能明白,“幸福”是这部作品的一个关键词。从《粤菜记》描写的字里行间,能够体悟到作者品尝美食,有一种快畅的惬意,幸福感油然而生、溢于言表。“春夜闲寂,在庭院里支一张小桌,炒一盘螺蛳小酌,清风徐徐,蛙鸣声声,胖乎乎的月亮像气球一样飘浮于半空,这样快活的自在的时刻,恍若唐诗宋词里散佚的一页。”一盘螺蛳就心满意足,激活出满满的幸福感,那每天吃着粤菜美食的,简直就是幸福感爆棚。在这样的激情冲动中,作者写下《粤菜记》自然格外感染人,把幸福感传递到读者心里。
粤菜以潮州菜、顺德菜为代表,而以高档食材如鲍翅燕窝的烹调为代表作。早时,穷人无福享用,新时代经济发展,普通人也能品尝,但仍少视为家常便饭。在作者看来,粤菜给人的幸福感,主要不是来源于高档食材构成的菜品,而来自老百姓每日餐桌上的粗茶淡饭,来自鸡鸭鱼鹅、猪肉牛肉、豆腐青菜这些普通的食材,这是普通人生活的本色。虽然作者也会写到翅肚鲍参的制作,但重点放在粤菜普通版的展示与表现,突出真实而质朴的百姓生活以及百姓菜肴的品尝乐趣。整部作品的内容结构,都围绕这一思路展开。如“烧味与腊味”“咸鲜合一客家鸡”“秋风起 鸭子肥”“味出潮州说卤水”“米饭也能馋死人”“清风明一窝粥”等章节,光读标题,就知道说的是老百姓的平常饮食饭菜。懂得百姓的饮食文化,才说得上幸福。
食材普通,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讲究,可以降低品质。在作者看来,“食材就像一个人的人品,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写到广东菜看家的烧鹅,作家就说,“鹅好,烧鹅才可能好。烧腊店一般会选中、小个的清远黑棕鹅,肉质紧密,富有弹性”。写到“粤菜第一鸡”的白切鸡,就说“除了品种,还要讲究年龄”“鸡龄太小,香味不够浓郁,鸡龄太大,肉质不够细滑”。写到鱼,就说“新鲜的鱼,眼睛应该像婴儿一样纯净明亮,不新鲜的鱼,眼睛浑浊,表面笼罩着一层迷雾”。写到虾,就说“初春时节,是漕虾孕育生命的时节,它们洄游到咸淡水交汇处产卵,抱卵的漕虾,美味倍增,白灼是最佳的选择”。
其实,与食材同样重要的是厨艺。粤菜之所以兴盛不衰,得到越来越多食客的喜爱,应该更多归功于厨艺的不断探索、突破和创新,这才是粤菜进步独有的“腔调”。粤菜的发展创新,有赖于新食材的发现,更有赖于烹调技术的突破。只有厨艺的进步,才能体现饮食文化的进步。食材靠物,厨艺靠人。所以,厨艺高于食材。写美食,就得写人,写出人的感觉、人的意识、人的品位、人的智慧、人的精神。如写到广式经典的“烧味和腊味”,就全靠厨艺的特色发展出不同的地方风味。光烧肉就有佛山南海的九江烧肉、顺德的东头烧肉、江门四会的地豆炭烧肉、鹤山的上南烧肉、肇庆广宁的古水烧肉、广州番禺的黄阁烧肉。广式腊味就更是品种繁多,风味各异。以鹅为主要食材的有香港深井烧鹅、东莞烧鹅、家乡碌鹅、狗他鹅、五味鹅、梅子甑鹅、豉油鹅、醉鹅、白切鹅等。这些粤菜,拼的就是广东不同地方的厨艺。同样,作者还关注每一道菜肴的制作过程。如潮州名菜干炸蟹塔,“将蟹蒸熟后,手工取出蟹肉,蟹壳则剪成三厘米左右的圆形,将肥猪肉、瘦猪肉、马蹄、韭黄切成细粒,虾肉做成虾胶,加入蟹肉搅拌均匀,以蟹壳为托,捏成宝的形状,先上蒸笼蒸制,再撒上干雪粉,入锅油炸,成品外焦里嫩,鲜香无比”。一道菜做法就得如此复杂,花去多少人工。实际上,这还谈不上复杂。粤菜道道菜都是如此考究,如此用功用心,如此展示厨艺的精彩与魅力。作者不厌其烦地展示细节,构筑起粤菜整体的筋脉血肉,铸造着粤菜的灵魂,挺立起粤菜的文化形象。
《粤菜记》中散发着“乡愁”的情感之魂,不知不觉就把俗事变得清雅。“美食深处是故乡”专章介绍了各式各样的广味小吃,如被称为广式小吃“四大天王”的水晶虾饺、叉烧包、蛋挞和干蒸,还有伦敦糕、马蹄糕、粉果、荤点、油器、西点、粥品、肠粉、米粉、鱼丸、面线等,写得朴实细腻,融入人心。这些食品在粤菜中并不起眼,但很可能伴随一个人的一生,不免会触动每个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激起乡情乡愁,正如作者所说,“故乡变得遥不可及,记忆也变成了一张张被时光磨损的老唱片,食物便是最后一条回家的路,一条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