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薛蒙蒙
微信列表里总躺着几个名字:平时朋友圈不见踪影,聊天框常年沉寂,却总在某个深夜突然跃上屏幕:“帮孩子投个票吧”“就差你一刀了”“集赞求助力”。有网友称这种关系为“点投之交”——没有寒暄客套,无需感情经营,只在需要点赞投票时才显露存在的朋友。
“点投之交”的关系可能充斥着你我的生活:某天,家族群里弹出表姐的链接,“外甥女幼儿园比赛,每天可投三票”;午休刷朋友圈,沉寂三年的前同事突然现身,“新店开业,集88赞享五折”;深夜临睡前,大学同学发来砍价邀请,“只差0.01%就能免费拿”。
这类关系可以短时间快速和其他人产生联结,并实现社交目的。1974年,社会学家格拉诺维特提出“弱关系理论”,认为浅层社交是跨越信息茧房的桥梁。
“点投之交”正证明了这一理论:微信好友、陌生用户也是随时可开采的“人脉矿藏”。
互联网为这类社交提供了技术支持。“点投之交”的关系中,两个人可以不熟悉,甚至不知对方是谁,但是只要在互联网上出现,就可以实现完美配合。
营销策略则是催生这类“点投之交”的源头:拼多多“砍一刀”机制上线就经历了病毒式增长,因为往往要超过20人才能获得相应的折扣;“云晒娃”萌宝投票比赛中,票数越多得到的奖品越丰厚,投票人数更是惊人,甚至出现了“互助投票”地下产业链。
硬币有正反两面。当频繁收到某人的拉票信息,两人间却不曾有过寒暄,你是否有过设置“消息免打扰”的冲动?当点赞投票的互动脱离了情感支撑,人与人之间没有了温情的互动,是否会让彼此关系产生裂痕?
“点投之交”的悖论在于,它以技术手段实现传统人情社会的互惠本质,却抽离了情感内核:我们既享受着它的高效洁净,又承受着原子化生存的冷漠感受。那些在深夜发来投票链接的“点投之交”,可能藏着未被言说的孤独;那个秒赞却不评论的沉默好友,或许正等待一句“最近好吗”的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