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吴国武
大多数朋友听说过“敦煌”这个美丽的名字,或者接触过有关敦煌的图文视听资料,甚至还参观过令人赞叹的敦煌石窟。那里有沙漠绿洲,有壁画塑像,有石窟群,还有藏经洞,飞天与写卷相映,灵动与厚重共生。
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的《满世界寻找敦煌》一书,分享了与敦煌有关的古籍文献之旅、中华文化之旅。这本书聚焦“敦煌”“世界”“寻找”三个关键词:敦煌在中国,而敦煌文物和文献早已遍布世界;寻找流散到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足以引发我们重新思考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敦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敦煌文献不仅承载了中古时代的中华文明,更是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缩影。时光倒回到1900年6月22日,尘封九百年的藏经洞被名不见经传的王道士无意中打开,5万多卷(约7万件)典籍和文书重见天日。这些文献,跨越魏晋到宋初的600多年,大体用汉文、少数民族文字和外国文字书写(少量属于刻印),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和佛经、道经,还有大量的社会经济文书等,堪称中华文化百科全书。季羡林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然而不幸的是,外国探险队以各种名义纷然而至,将这批珍贵古籍掠夺收购到世界各地。作者荣新江从1984年开始,接续向达、王重民等前辈学者,横跨欧洲、亚洲和北美三大洲,开启了近40年的寻找敦煌文献之旅。他最先以荷兰莱顿大学为起点,对英国伦敦、法国巴黎、丹麦哥本哈根和瑞典斯德哥尔摩等欧洲收藏敦煌文献的知名大学和重要图书馆进行寻访。其间,往东北寻访转向俄罗斯圣彼得堡,往西路转向美国知名大学,还专访日本的京都、东京、大阪和奈良等地。他寻求多种途径,克服种种困难,通过查阅、抄写、复印乃至编目,给我们呈现了敦煌文献的世界图景。历史上的敦煌以及留存至今的敦煌宝藏,置身于几大文化体系之间,既属于中国却又具有世界性。
寻访包括敦煌文献在内的流散世界各地的中华古籍,对于中华文化的时代化、大众化和国际化传播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笔者所服务的北京大学海外汉籍学术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杨守敬、罗振玉、胡适等几代学者的基础上调查复制和影印整理“散失在国外的古籍资料”。目前,国内有好几个团队走上了“满世界寻找中华古籍”之路。古籍文献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本身就是中华文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产物。“十三经”“二十四史”“唐宋诗文”等经典,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下会出现适应时代的新理解、新阐释,也会形成通俗化、普及性的新读本。同时,中华文化从来没有自外于世界,从来都是在交流互鉴中传承和发展的。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中华古籍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对域外民族和人民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些已经融入所在国的文化传统中;反过来,这些流传到国外的中华古籍及其衍生文献,是中华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历史见证,早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