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日前,雄安新区以“城市”“行业”“企业”三领域全覆盖的突破性成就,与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并肩迈入全国数字创新领域第一方阵。
“但是应当看到,雄安将数据优势转化为数据资源的过程中存在四个方面挑战。”7月17日,河北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田学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田学斌。素描/琚理
第一,数据要素市场化程度不高。雄安数据交易规模仍较小,数据产品定价、收益分配等市场化机制尚未完善。企业间数据共享仍存在“不愿、不敢、不会”的障碍,制约数据要素价值的充分释放。
第二,产业生态协同性有待提升。当前,雄安的数字经济企业多以央企子公司为主,民营科技企业、初创企业占比较低,导致创新活力不足。此外,数字产业布局呈现“点状分散”特征,缺乏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协作,尚未形成规模化集群效应。
第三,人才与技术存在短板。数字经济高端人才(如数据科学家、区块链工程师)缺口较大,且与北京、天津的人才竞争激烈。同时,雄安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较弱,难以支撑数字经济向高端化升级。
第四,区域协同机制不完善。雄安与北京、天津的数字经济合作仍停留在项目层面,缺乏跨区域数据流通、技术标准、监管政策的协同。例如,京津冀数据要素市场尚未统一,导致企业跨区域运营成本较高。
田学斌建议,首先,以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激活疏解企业活力。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依托雄安试点,打造覆盖京津冀的数据交易平台,制定数据产品定价、交易结算等标准,吸引疏解企业参与数据资产化;推广“数据沙箱”模式,允许企业在安全环境中共享数据,降低数据流通风险,促进政务、矿产、卫星等领域数据融合应用,培育新业态;完善收益分配机制,探索数据贡献者、加工者、使用者按比例分成,激发企业参与数据要素市场的积极性。
其次,构建“央企+民营+科创”的产业生态,强化疏解承接能力。打造“链主企业+专精特新”集群,以中矿大数据、星网数科等央企为龙头,吸引民营科技企业参与细分领域(如数据安全、隐私计算),形成完整产业链;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孵化器,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初创企业开展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打造“研发在雄安、转化在京津冀”的协同模式。优化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供税收优惠、住房补贴等政策,吸引高端人才落户。
第三,深化区域协同,打造京津冀数字经济共同体。统一数据要素市场,与北京、天津共建数据流通规则,推动公共数据跨区域共享,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联合攻关关键技术,与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合作,共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实验室,提升区域技术竞争力;推广“雄安标准”,将可信数据空间、数据安全等试点成果上升为行业标准,辐射带动京津冀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以智慧城市为载体,提升疏解企业获得感。拓展应用场景,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数据接口,为疏解企业提供测试环境,加速技术落地;建设“数字孪生园区”,通过数字化模拟企业入驻、生产、物流全流程,优化空间布局,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强化政策联动,将数字经济政策与疏解政策(如住房、教育、医疗)挂钩,形成“产业+人才+生活”的一体化支持体系。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