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政协报)
转自:人民政协报
“三伏天晒背能治不孕不育”“撞树养生活血化瘀”“抱着冬瓜睡觉能治失眠”……近来,一些匪夷所思的“健康建议”在短视频平台轮番刷屏,而这些“健康建议”的炮制者往往顶着“三甲医院专家”“医学博士”的头衔。乱象背后,是“网红医生”群体以科普之名骗取百姓信任,行牟利之实。
不可否认,互联网医学科普为公众打开一扇便捷的健康之门,极大地丰富了公众获取健康科普知识的渠道。但是,个别“网红医生”把健康科普当作牟利工具,甚至“网红医生”的孵化也变成工业化生产,成为利益链,导致健康科普鱼龙混杂、真伪难辨。
深究“网红医生”沉迷“流量经”的根源,不难发现其背后的三重密码:一是利用公众的健康焦虑。现代人生存压力大,对“养生”“治病”的需求迫切,一些“网红医生”便编造“疾病自查清单”“致癌黑名单”,用恐惧情绪绑架恐吓;二是消费医疗行业的专业权威。白大褂、听诊器、医院背景墙,这些符号赋予的信任感,让公众轻易相信“医生不会骗人”;三是钻监管的空子。此前,互联网医疗账号的资质审核存在漏洞,而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又让低俗内容更容易获得流量倾斜。
整治“网红医生”乱象,需要构建“平台审核、行业自律、制度保障”的三位一体防御网。平台作为内容分发的关口,不仅核验执业证,还要向其所在医院核实身份;对科普内容实行“专业预审”,对医疗类视频进行科学性把关;优化算法推荐,降低“焦虑营销”内容的权重,让优质科普获得更多曝光。行业层面,要对从业人员是否具有专业能力、遵守职业道德进行监督。制度层面,需明确伪科普的法律责任,对故意传播错误医疗知识、造成公众健康损害的,依法追究民事乃至刑事责任。
医学科普是守护健康的重要环节,而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是传播健康科普知识的重要阵地。守护风朗气清的互联网空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共建共治共育网络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规范整治“网红医生”,斩断其背后的利益链势在必行。让互联网成为健康传播的沃土,让科学的健康知识和理念深入人心。
记者:石伟强
文字编辑:李彬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