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7月18日电 (窦菊)绿树浓荫夏日长,溪水潺潺送清凉。当全国多地气温突破40℃,空调外机轰鸣声与冰镇西瓜的裂响交织成盛夏的“热歌单”时,甘肃会宁的山川河谷正流淌着22℃的温柔。这个位于黄土高原的“陇中旱塬”,正以绿树浓荫、溪水潺潺的姿态,成为盛夏中的一片避暑天堂。
这里的清凉,是自然的馈赠
七月的会宁,平均气温22℃左右,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其中党家岘乡更是全县海拔最高的区域,夏季平均气温比周边低地低5-8℃。这份清凉,是黄土高原的馈赠,更是生态治理的成果。
站在杨崖集镇的山梁上远眺,层层叠叠的梯田如大地指纹,漫山遍野的绿植被在风中翻涌。“以前这里全是荒坡,风一吹全是土。”当地村民王大爷指着远处郁郁葱葱的山林说,“退耕还林、梯田改造后,山活了,水也活了。”
如今的会宁,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山地小气候悄然形成——白天,山林蒸腾的水汽带走暑气;夜晚,海拔带来的温差让清风裹着草木香钻进窗棂。
三岔河峡谷里,清澈的溪流撞碎在青石上,溅起细碎的凉意。来自西安的张先生挽着裤脚,正陪女儿在浅滩戏水:“城里的柏油路晒得发烫,这里踩在石头上都是凉丝丝的,连空气都带着甜味儿。”峡谷中,奇石与古树相映成趣,游客们撑着伞漫步,或蹲在溪边捧水洗脸,暑气在一片欢笑声中被冲散。
“如今的会宁变化很大,满山满屲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这些是当地政府和家乡人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与大自然抗争的成果。”一位当地村民自豪地说。
这里的清凉,藏在多元的体验里
会宁的清凉,不止于自然。当城市人渴望“逃离”时,这里的乡村旅游正以丰富的形态,为游客铺展一幅“活色生香”的夏日画卷。
在杨崖集镇的陇西川古乐楼前,明代木构建筑的精巧令人惊叹——所有木件相互支撑,浑然一体,连历史上最“大胆”的拆除尝试都无功而返。
“这楼比我们的村子还‘老’,但至今站得稳稳的。”当地老人抚摸着斑驳的木柱,眼里满是骄傲。
若说峡谷是“动”的清凉,齐靳湿地则是“静”的诗画。这片被称为“会宁小江南”的湿地,总长9.1公里,流域面积29.2平方公里,水光潋滟处,白鹭掠过水面,柳树垂下万千绿丝绦。
“我们带了帐篷,在湿地边露营,晚上听着虫鸣看星星,比吹空调舒服多了!”游客董潇一家支起野炊炉,锅里的洋芋蛋正“咕嘟”冒香,“这才是夏天该有的样子。”
除了自然风光,会宁的乡村旅游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休闲选择。南川·红军村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集红色旅游、绿色观光、民俗体验于一体。
红军村内,孩子们在游乐园里欢笑奔跑,家庭游客在草莓采摘园里体验农趣,年轻人则在真人CS场地展开竞技。村里还设有民宿太空舱、马场、摸鱼园等项目,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进入夏天,游客明显增多了。”红军村景区讲解员冯彦卓介绍道,“我们正进一步完善设施,把游乐园一圈的河道用石头做成护坡,同时组织开展各项文旅活动。”
这里的清凉,更浸润着烟火气的温暖
避暑之旅,怎能少了烟火气的治愈?会宁的特色小吃,用“清爽”二字诠释着黄土高原的生活智慧。
祖厉人家农家乐的院子里,牡丹园开得正艳,自种的黄瓜、西红柿挂在藤上,随手摘一个咬开,脆生生的甜直抵舌尖。
“我们的荞面圈圈、浆水面,都是用本地杂粮做的,解腻又舒服。”老板娘一边揉面一边介绍说,“芽面烫饼最受欢迎——开水烫面,揉成小剂子煎熟,软糯里带着麦香,老人小孩都爱吃。”
若赶上板蓝根开花的季节,杨崖集镇的峡谷半山腰会变身一片紫色花海。“中药花香混着泥土味,比香水还清新。”游客李女士举着相机拍照,“既能看景,又能了解中药材种植,这种体验太特别了。”
会宁的清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当地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侯家川镇齐靳村、柴家门镇何门村等4个村落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齐靳湿地的变化最有说服力:环形道路硬化12.2公里,新修步道2.4公里,220盏路灯点亮暮色,5000亩绿化让荒坡变绿洲。
“现在每天有100多人来玩,周末更多!”侯家川镇干部邵芎介绍说,“村民把自家房子改造成农家乐,卖土鸡蛋、手擀面,日子越过越红火。”
夕阳西下,齐靳湿地的露营区飘起烧烤香,孩子们追着萤火虫跑,老人们在路灯下拉家常。220盏路灯不仅照亮了夜路,更照亮了乡村振兴的路——曾经“靠天吃饭”的黄土坡,如今成了“靠景生金”的聚宝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