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这片被大别山环抱的红土地上,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里琅琅的书声已回荡30余载。这里走出过无数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山里娃,而在这条通往希望的道路上,有一位默默守护的“提灯人”——中国电信安徽金寨分公司共产党员后先强。他用18年光阴,将“共产党员”四个字化作春雨,滋润了几十名寒门学子的心田,书写了一段跨越血缘的“助学情缘”。
初心如磐,从一通电话到一生守望。2008年盛夏,后先强在金寨县电信局办公室接到了一个改变他人生的电话。电话那头,是结对帮扶干部焦急的声音:“后师傅,村里几个娃娃考上了县重点高中,可家里实在拿不出学费……”放下电话,后先强的心像被大山压住了似的。他明白,对于山区孩子而言,学历是跨越阶层的最后一道门槛。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媒体的聚光灯,后先强默默开始了助学之路。他辗转联系学校,了解孩子们的具体困难,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资金,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资助计划。不同于许多“止步于高中”的资助者,他坚持“扶上马,送全程”:从高中到大学,只要孩子愿意读,他就一直支持。18年来,他资助的学生中已有许多人考上大学,而这份守护,从未因时间和距离中断。
润物无声,用父爱编织希望之网。在后先强的世界里,资助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给自己定下“铁律”:不直接转账,每月亲自送钱到学校,顺道给孩子捎带些生活用品;不搞“集中捐赠”,而是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需求调整金额;不设“资助期限”,但要求受助生每学期提交成绩单和思想汇报。“后爸爸”的电动车后座,载过给孩子们的复习资料,载过为生病学生准备的药品,更载过无数句暖心的叮咛。他记得每个孩子的生日,会在高考前夜发去加油短信,会在寒暑假邀请他们到家里吃饭。受助的孩子们说:“后爸爸的账本上,记的不是钱,是我们的成长。”如今,这些孩子组建了微信群,每年除夕夜都会给“后爸爸”发一张全家福,照片里的笑脸,是对他18年坚守最好的回应。
薪火相传,让爱心成为生命的底色。后先强的善举,像一颗石子投入湖心,激起了层层涟漪。身边的同事被他的故事感动,纷纷加入助学行列,与山区学校结对帮扶。更令他欣慰的是,受助学生中已有人选择返乡任教,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在更广阔的山野。“我做的不过是共产党员的分内事。”后先强总是这样说。可熟悉他的人知道,这个穿着褪色工装、骑了10年电动车的男人,把最好的年华都给了山里的孩子。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学生们手写的信笺:“您教会我们,被光照耀过的人,终将成为光。”“后爸爸,等我工作了,也要像您一样帮助别人。”
大别山不语,见证着这场跨越18年的爱心接力。后先强的故事,恰似金寨县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无须沃土,只要一缕阳光,便能绽放出震撼人心的生命力量。当被问及何时停止资助时,他望向窗外蜿蜒的山路,目光坚定:“只要还有孩子需要,只要我这双手还能劳动,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王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