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哥在国企工作时,规模混成中层领导,月薪不是很高,收入接近一万元。辞职前,他征求大家的意见,几乎每个人都说:小心。
确实国企工作稳定,收入稳定,五险一金,各种福利都有保障。如果你不想做什么事,你可以混日子,但我表哥最终决定辞职。
他辞职已经五年了。很多人以为他后悔了,他也确实表达了“后悔”。他的“遗憾”是辞职太晚,浪费了很多在国企的大好时光。
#国企“内耗”现象
1.制度、流程的“内耗”问题严重
你在国企工作的时候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很简单的一件事,C说你要通过B才能做,B说你需要A的认可,找到了A,然后说你通过了D,然后去看他。有一件事绕了很多弯路,终于办成了。这个时候你有成就感吗?
国企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耗”,不是人不承担责任,而是制度和流程是为了保障大家的工作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有很多看似不必要的环节。
其实不管哪个环节都能解决问题,但你能吗?出了事,是责任问题,不是不愿意承担责任,而是不愿意为别人的事负责。
最终,大楼会倒塌,但它本身却没有一粒灰尘。这是系统问题吗?还是流程问题?如果你是国企员工,那么你一定要回答:我做了我应该做的。
但如果答案换成非员工的答案,那就是:简单的事情就是复杂的。大家都知道两点之间的直线最短,但在职场中几乎不存在,尤其是国企。
2.职场政治的“内耗”存在
职场“内耗”最大的危害就是职场政治。人与人之间有利益冲突。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人们会采取一种“抱团”的行为。
什么样的研究员、学者等。会成为大家的代言。有共同兴趣的人都很好。利益一旦发生冲突,就会出现“官员惹不起,他们就翻脸”的局面。在这场利益斗争中,一些低价值的人会成为“受害者”和“炮灰”。
甚至有些人会被人为分成团队,只是因为你可能毕业于某个学校或者你的家乡某个地方。你没做错什么,但你会受到重创。你经历过这种情况吗?甚至有些人反应迟钝,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无意中损害了别人的利益,也许只是因为一个笑话。
这种“内耗”在职场中很常见,而且会随着职位的提升越来越明显。
#大多数人存在的状态
1.目标模糊,被动做事
柏拉图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和我要到哪里去?
我是谁?
这个问题的重点是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常说“屁股决定脑袋”,哪里考虑什么事情,但很多人往往会考虑那些与自己无关的琐事。
我从哪里来?
这个问题不仅关乎你的出身,你的背景,还关乎你的认知结构是如何形成的。每个人的认知结构都是由过去的经验、学到的知识等逐渐形成的。认知结构决定你未来的成就。
我要到哪里去?
如果你是富二代或者三代,将来接手家族企业,你的工作状态会是怎样的?因为赚了多少钱,你会做多少事?还是会通过做事来提升自己的能力?答案显而易见。
如果你找到了最后三个问题的明确答案,那么恭喜你,你的目标正在形成。
2.消费时间,换取报酬
首先回答这个问题:你有没有自己的赚钱机器,或者你到底是不是赚钱机器?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拥有一台赚钱机器是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但它是一台赚钱机器,利用工作时间和工作量的增加来换取更多的收入。我相信大多数工作场所只是一台赚钱机器,用时间或工作量来换取更多的收入。
相信大家都知道“二八定律”,20%的人持有80%的财富。同样,在工作场所,20%的工作是创造性的,80%的工作更具创造性。
作,属于重复性机械工作。可是大多数人却用了80%的时间,做了80%的重复性机械工作。
因为时间无法自由支配,创造价值、提升自我能力的20%工作,只能成为很小的一部分,不是人们不知道哪些重要,也不是不会规划时间。
而是因为没有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所以精力被各种“内耗”所侵扰,导致看似时间用了不少,但是精力却已经消耗殆尽,最终沦为的只能是赚钱的机器。稍作停留,就会出局。
# 所有的结局都是新的开始
职场人每一段经历既是开始也是结束,身在职场的人就像是在上楼梯,在楼梯间时,每层都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却在不断地在上升,无论是经验还是阅历,都会提升。
就像一位哲人说过的话: 时间已回到起点,但已经不是昨天。
混职场也好,创业也罢,又或者是自由职业者,只要目标清晰,其实路就在脚下。只是很多人就像“仓鼠之轮”一样,一直在努力,却只是感动自己,似乎在前行,其实一直在原地。
提升思想的维度,就能跳出固定环境下看问题的角度。太多人身在其中,无法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虽然生活没有旁观者,但却可以用更高的维度去观察所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