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何志荣
唐代大历年间(766-779),朝廷在嘉禾一带屯田,汉塘两岸的大片农田得到开发,而且皆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水稻就必须灌溉,于是桔槔法迅速推广。
桔槔灌田,有畜力、人力两种车水之法。旧时农民大多无钱买牛,只能靠人力,即用脚踏水车来灌溉。脚踏水车有两大部件,分上车与下车。上车主体为车轴,轴两端分头安置在固定的木槽内,轴的中间分左右两处,各榫嵌着木制的踏步,俗称步柱。人足底踩在步柱上,向后撑,使车轴转动。车轴正中间装有木轮,木轮与下车的龙骨链相衔。下车很长,上端接触木轮上的木齿,下端伸入河港水面。下车的主体是龙骨链(由刮板与鹤膝组成,鹤膝相接,成一木链,犹如龙的脊骨),龙骨链上配有刮板,整条链安装在下车的车槽内。通过木轮转动带动龙骨,由龙骨上的刮板将河水刮入车槽,往上送向车沟,流到农田。利用桔槔灌田,太古时就有,唐代诗人贯休就曾作田歌咏桔槔灌水曰:“桔槔打水声嘎嘎,紫芋白薤肥濛濛……千门万户皆车马,谁爱如斯太古风。”
农民用桔槔灌田,比起原始的提水、挑水灌田有了重大创新,但仍然十分辛苦,尤其遇到旱灾年份,农民叫苦不迭。历代官员、文人在同情中留下不少咏叹桔槔的田歌。南宋时嘉兴地方官黄干,陪知府到汉塘察看灾情后作歌云:“塘中龙骨高数层,龟坼田中纵复横。青裙箬笠倚车卧,但有空车无水声。”在车水中有着妇女的身影,一般都是夫妻俩一起踏车。他看到田块已经龟裂,车槽内的水少得可怜,这如何能战胜旱灾呢?
南宋另一位诗人刘宰,官居籍田令,当他看到农民深夜还在车水,而那些当官的却“日晏高眠”,便发出了呼喊:“岁旱田家竞作劳,车声夜半响嗷嘈。市门多少夸毗子,日晏高眠笑尔曹。”由于他对现实不满,所以拒绝了就任宁国知府,来到胥山隐居三十余年。元代吉安人周巽也有《桔槔行》:“八月陂塘秋欲涸,车声轧轧连村落。晚禾将槁大田枯,络纬悲鸣止还作。”那天他到新丰做客,看到农户们车水的场景深表同情,他多么希望农民在“汗流被体足未停”中,能“辛苦救得禾田青”。明代海盐诗人彭孙贻也有此叹:“酷暑逃人境,清言落水云。桔槔声正渴,未忍醉残曛。”农民在旱灾面前很无奈,便请雨师到龙王庙求雨,可并不灵验,正如清代诗人张象津所言:“雨师唤云云不应,雷公鞭鼓鼓不鸣。付与桔槔自作程,桔槔非人水不行。”求雨不应,还得靠桔槔来灌田,没有桔槔,河里的水是上不来的。在杭嘉湖平原的农忙时节,几乎处处能听到桔槔声。晚清秀才徐文潮在《平林杂咏》中描述:“日暮渔翁醉绿醪,徐婆桥下市喧嘈。归舟三里塘前去,两岸声声响桔槔。”这些田歌既在典籍中记载,又在百姓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