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维睿)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近日印发《成都市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发展规划(2025—2030年)》(下称《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底,特色产业园错位协同、特色发展、相互赋能,特色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5万亿元,特色产业集聚度达到80%以上,特色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60%。 按照全市统筹、错位协同的布局,《发展规划》围绕“6+9+10”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综合考虑各区(市)县特点,差异化布局产业细分领域主要承载地,明确在全市25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范围内,选取产业基础较好、相对集中连片、具有空间保障能力的区域开展特色“园中园”培育,并从中认定一批市级特色产业园。《发展规划》明确,到2030年,建成12个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优产业市级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建成16个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市级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建成2个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市级制造业特色产业园。 如何实现发展目标?《发展规划》从5方面明确重点任务——引导特色化发展,增强园区显示度辨识度;促进专业化发展,提升园区运营管理水平;突出现代化引领,推动园区智慧绿色发展;推动内涵化发展,提升园区产业创新能力;注重品质化发展,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微园。 其中,增强园区显示度辨识度方面,将开展特色园区梯度培育、创新特色园区培育路径、推动特色园区能级提升、完善特色产业生态。采取赛马方式,2025年遴选认定30个市级特色产业园。建立特色产业园综合评价机制,每年对入库的特色产业园进行综合评价并排名。 提升园区运营管理水平方面,推动国有平台公司加快向产业投资运营商转型,支持园区引进国内外优质园区运营商。围绕特色产业方向搭建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引进建设创业孵化载体。推动国有平台公司成立专业化招商公司,引入产业链龙头企业、关键配套企业,支持区(市)县设立特色产业专项子基金。 提升园区产业创新能力方面,支持特色产业园承接国家制造业创新平台等高能级平台落地布局,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独角兽”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园区聚焦特色产业需求,开展场景设计与挖掘、场景征集与资源对接、场景体验与展示等服务,探索打造自动驾驶,无人机配送、送餐等场景样板。名词解释 成都市制造业特色产业园是指在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范围内,以“园中园”形式明确四至边界,以某一产业细分领域为主攻方向,以促进产业特定资源集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为核心功能,打造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企业集聚成链、运营管理专业的产业集聚区规划目标 到2030年底,特色产业园错位协同、特色发展、相互赋能,特色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5万亿元,特色产业集聚度达到80%以上,特色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60%差异化布局 ●城市新区:聚焦“创新策源转化”功能,打造新产品新技术大规模应用场景,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化发展,攻关未来产业高端产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制造业园区和全国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中心城区:五城区聚焦“现代都市工业”功能,优化标准厂房供给,打造“工业上楼”示范项目,提升优质项目承载能力,带动其他区(市)县探索“研发+制造”“总部+基地”协作格局;新兴七区突出工业大区功能定位,建设重大产业化项目承载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园,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成都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承载地 ●县市新城:因地制宜壮大主导产业,鼓励食品、建材、家具等传统产业企业开展工艺改造、资源整合、产能优化,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做强动力电池、智能终端等重点领域,在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新赛道创新突破,做实县域发展支撑,建设全市先进制造业战略增量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