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嘉兴水乡之地,自然与烟雨有不解之缘。此地西塘有烟雨长廊,南湖湖心岛上则有烟雨楼。六年前去西塘,才始知有烟雨长廊。而从小读历史和诗词,就知南湖有烟雨楼。
此番来南湖,必登烟雨楼。出烟雨楼后门,见一座通透的太湖石假山,有传部分石料为北宋花石纲所遗。明代著名造园家张南垣曾在王店镇吴园叠造,清乾隆南巡时移入此处,道光年间因无人修葺而倾圮。1912年孙中山来南湖,与各界人士在此合影留念。1918年经张昌庆重新叠放,堆成虎、豹、狮、象兽形,至今未变。
假山四周由游廊勾连四通八达,墙上嵌有历代碑刻,多已斑驳,我在几处清晰完整的碑刻前驻足片刻后,顺着许瑶光的“南湖八咏”及其幕友秦敏树刻绘的“八景图”,到得西北面的“来许亭”。
这座“来许亭”虽然并不显眼,却自有来头,与许瑶光有关。许瑶光(1817—1881),湖南善化人。出身湘军,因军功保举于清同治三年(1864)到嘉兴任知府,至同治十二年(1873)卸任前循例进京觐见皇帝述职。
许瑶光来嘉兴前,此地为太平天国所控,经十年战争,经济受重创,据史载人口减少了二百多万。许瑶光到任后实施休养生息政策,十年间使嘉兴经济得以复苏,深受百姓爱戴。因许瑶光在嘉兴为官清正廉明、政声卓著,离任赴京前,百姓依依不舍,乡绅特在烟雨楼边建亭为其饯行。“来许”二字出自《诗经》“昭兹来许”,于此一语双关,既赞颂了许瑶光对嘉兴的贡献,又盼望他能再来嘉兴为官。
今所见“来许亭”门额,是“新红学派”创始人之一俞平伯的墨宝。亭内陈设简单,中置一张方桌、一只茶几和几把座椅,但墙上诗文清秀,尤其堂前所挂许瑶光画像,给人的印象是精神矍铄,正气凛然,可敬可亲。
“来许亭”前朝南有“鉴亭”。由于嘉兴百姓的挽留,许瑶光赴京述职后,又被派回嘉兴任知府,历八年。为感谢嘉兴百姓,许瑶光在“来许亭”南边亦造一亭,名之“鉴亭”。“鉴亭”式样与“来许亭”相仿,意以嘉兴百姓对自己的爱戴为借鉴和鞭策,并亲作《鉴亭之铭》,以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
铭文中,许瑶光以屿(岛)、亭、水、木、石喻儒家倡导的君子应有品德:仁、智、勇、达、洁。以仁者的“不骞不陊”“静则延长”来“以保安康”;以智者的“洞察万状”来扩识量;以勇者的“自强不休”来学百川勇往直前流归大海;以达者的“与时变化”为处世方法;以洁者的“不与俗同”作为人之道。
铭文最后两句——“既亭既鉴,何用不臧”,是说此亭既可供人休息,又是供人照见自己行为的镜子,有了这样一面镜子,做人还有不善吗?
爱民者,民恒爱之。果为君子之鉴。
现“鉴亭”后墙壁上嵌着许瑶光视为珍宝的“米芾石碑”,亭内刻有青田名士徐则恂的一副对联:“斯楼与我栝同名,看烟雨空蒙几把南湖认故土;此水接古吴流域,慨风潮冲散谁为西浙荡余氛。”在赞美湖光水色的同时,表露了对当时政局的焦虑。“鉴亭”中还珍藏着“血柏化石”“洗鹤盆”和“马券石刻”等历史文物,特别是“马券石刻”,一爿石碑竟引出苏轼为帮助门生李方叔渡过难关而写下“马券”的佳话,苏轼的手迹尤为难得。
这些当然都可给游人留下深刻印象,故我在二亭盘桓良久,内心里却尤重鉴亭。心有所思时,到登船处见游客多为有组织参观者,不由又联想起这两个亭子,导游应当介绍得更为详尽,尤其是鉴亭,以便引得游客深思。“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在为官清廉、为民造福方面,应借鉴“正直清廉真吏师”的许瑶光。
换一个角度发现了美,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境界。游山水胜迹,感凛然正气,真是一份难得的收获。
上一篇:“职点迷津”聚焦职场“她力量”
下一篇:一心救中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