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二师二十一团天鹅湾景区享受悠闲惬意的露营时光(资料图片)。近年来,二十一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守生态保护底线,以旅游产业为引擎,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力求将天鹅湾打造成为一个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与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旅游胜地。白克斌 摄
游客在六师新湖农场三十二连桃园采摘鲜桃(资料图片)。近年来,新湖农场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引导职工因地制宜发展苹果、桃等林果种植,推动林果业与休闲观光农业、乡村采摘游深度融合,为职工增收拓展新路径。张静 李洁 摄
在十三师红星二场红星军垦博物馆,讲解员为学生们讲述军垦故事(资料图片)。红星二场立足优质红色资源禀赋,依托兵团级、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集群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完成红星军垦文化研学中心,推进红星军垦博物馆、老机关旧址、老八连营房旧址、地窝子遗址、红星军垦陵园等项目保护开发,构建“一心带八点”旅游布局,全力打造红色文旅融合新地标。王璇 摄
四师可克达拉市第五届“稻香文化·插秧季”系列活动在六十八团举办,图为游客在参加泥潭游戏(资料图片)。近年来,四师可克达拉市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稻作文化,通过举办“稻香文化·插秧季”等农事体验活动,探索“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助力职工群众增收致富。崔裕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雪娇 莫丽德尔·塔帕衣
暑期是全年文旅消费的重头戏。
到田间地头采摘,品农家特色美食,体验户外露营……今年假期,乡村游成为不少游客的出行首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
兵团以农业优势、红色文化、特色美食等为主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人居环境提升、文化赋能、乡村旅游业态迭代、培塑乡村旅游品牌等方面用心用情,实现了从“单一景点”向“综合目的地”的转变,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到田间地头感受田园之美。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兵团累计接待游客1123.79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54.5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占比达10%。
这样的热度背后,乡村之旅何以打动人心?乡村旅游产业为何亮眼?日前,本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团场连队,探寻答案。
A.全域旅游,连接“城”与“乡”
乡村旅游强势“出圈”,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催生了人们暂时“逃离都市”的心理需求,驱使人们回归自然,寻求慢节奏的田园体验。而乡村的生态环境、农耕体验、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等差异化内容,恰好契合了人们追求个性化、沉浸式旅行的趋势,能更好满足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乡村旅游可以从农家乐起步,却不能始终停留在“吃顿饭、摘个果”的“初级阶段”。它是一幅需要城乡笔墨共同勾勒的全域画卷。如何让这幅画卷气韵贯通?兵团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与精品线路的实践中,找到了密钥。
走进十二师三坪农场,夏日的热闹在各个景点蔓延。
西域欢乐城里,实景演出的鼓角声穿越古今;草莓大棚里,指尖捏起的红果子甜到心坎;萌帕尔宠物小镇里,羊驼刚凑过来,孩子们的笑声就响彻小镇;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购物中心里,挑全球好物的游客排着队……如今,三坪农场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特色种植、跨境消费、文化体验串起文旅产业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离机场15公里,毗邻乌鲁木齐市、昌吉市,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又给力,不火都难!”三坪农场职工笑着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区位优势,三坪农场紧扣“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布局,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路径,精准把握城乡要素流动规律,积极发展城郊经济,串联西域欢乐城、草莓采摘园、萌帕尔宠物小镇、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购物中心、中石和田玉文化馆,打造集民俗体验、田园休闲、跨境消费、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假日经济新场景,催生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持续升温。
近年来,为发展乡村旅游,兵团引导各级政策、资金、宣传、人才等资源倾斜投入,推动城乡要素互融互通,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构建较为完善的新型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完善景区设施、产品供给,培育创新业态,提升管理服务,让游客喜欢来、留得住、玩得好,让“头回客”成为“回头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循环。
距离三坪农场600多公里远的十师一八五团白沙湖景区,同样书写着蜕变的故事。
2017年,白沙湖景区成功创建兵团第一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却因旅游开发不足,游客寥寥。
而今年截至目前,该团接待游客18万多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00余万元。是什么使这个边境团场景区有了如此亮眼的成绩?答案在于一八五团主动融入阿勒泰地区“千里旅游画廊”旅游格局,持续完善白沙湖景区配套旅游设施,深化与地方的文旅合作,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让边境的美景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
新疆土地辽阔,乡村旅游景点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只有兵地融合发展,才能为旅游业带来持久动力。近年来,兵地双方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持续推进旅游兴疆战略,打破“守住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完善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通过信息互通、资源互联、客源互送、利益共享机制,在开发精品文旅产品、树立文旅品牌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共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
从戈壁荒滩到旅游热土,从游客稀少到人流如织,乡村旅游已成为兵团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重要路径。
B.红色文化,平衡“旺”与“淡”
发展乡村旅游,如何做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关键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创造差异化的深度体验,持续丰富全季节、全时段的旅游产品。
对兵团而言,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就是红色文化。如何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中突出“红色”这个主题?
走进一师十六团老一营红色教育基地,让人眼前一亮:保存完好的营部旧址、原汁原味的军垦建筑,来自各地的游客换上老式军装,参加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开启一天的“军垦生活”。
十六团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中心主任黄林林介绍:“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开发了‘军垦战士的一天’以及乡村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今年,为扩大游客覆盖面,我们还引进了第三方研学机构,把农事体验、亲子体验等活动融入红色教育。”
听一段红色故事,吃一顿大锅饭……近年来,十六团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资源,依托老一营旧址,全力打造红色教育基地,通过探索“体验式红色旅游”模式,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活用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深挖文化背后蕴含的人文故事和独特内涵,丰富旅游产品,让淡季不淡,正是兵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缩影。
十三师红星二场立足优质红色资源禀赋,依托兵团级、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集群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完成红星军垦文化研学中心,推进红星二场红星军垦博物馆、老机关旧址、老八连营房旧址、地窝子遗址、红星军垦陵园等项目保护开发,构建“一心带八点”旅游布局,全力打造红色文旅融合新地标。
“我们博物馆与地窝子遗址等景点,已成为哈密区域主题党日打卡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学基地和爱国主义思政课堂,今年1月至5月,累计接待游客3.9万人次。我们还积极打造兵团首个沉浸式红星军垦文旅小镇,通过弘扬红色文化、推进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红星二场红星军垦博物馆负责人初明远说。
兵团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主线,坚持文化铸魂、以文化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从产品融合、产业融合和功能融合等方面着手,做好“红色旅游+”文章,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市场的产品供给,打造多样化、特色化、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让乡村旅游市场释放更大动能。
C.创新发展,释放乡村活力
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成长中的烦恼”。比如,各团场连队旅游开发项目同质化,缺乏特色文旅IP和个性化的旅游服务;乡村旅游产业链较短、产品结构不合理等。
发展乡村旅游,如何立足特色资源、促进文旅发展?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乡村旅游就要把握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玩转”特色。
今年“五一”期间,一师十一团的沙漠之门景区,迎来全面焕新后的首次亮相,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赏大漠风光,感受刺激惊险的沙漠越野车,享受悠闲自在的骆驼之行。
景区还举办“开城仪式”沉浸式演艺、沙漠露营大会、驼铃泉戏水体验等主题活动,让游客不仅能穿沙越野、畅游水岸,还能通过沉浸式参与各类活动,感受千年丝路与当代文旅的融合魅力。
“我们坚持‘沙漠文旅+沉浸体验’思路,全面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今年还将推动低空飞行、戈壁徒步、研学体验等新业态落地。”新疆塔里木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新意介绍。
如今,沙漠之门景区综合服务区、沙漠休闲娱乐区、神秘沙漠体验区、体育与赛事服务区等功能区设置齐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同时,创新形式的旅游项目也为十一团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真正让人气“聚”起来、消费“火”起来。
兵团旅游资源丰富,因地制宜挖掘地域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的团场也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兵团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3个和重点镇7个,30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今年以来,十二师二二二团举办端午龙舟赛,12万余人次涌入团场,带动餐饮、住宿、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业态收入2280万元;四师六十八团第五届“稻香文化·插秧季”系列活动及七十二团“红色记忆”主题活动吸引了数千名游客参与……
美景吸引人,体验留下人。近年来,兵团各团场连队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培育休闲露营、创意民宿、自驾游等新业态,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在兵团的青山绿水间放松心情、感悟自然。乡村旅游的持续升温,为兵团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赛道,更让团场连队在保留本色的同时,焕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