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位于东北黑土地核心区的吉林省,地处世界著名的“黄金水稻带”“黄金玉米带”,产出的大米和鲜食玉米品质好、味道佳。为使好粮变名粮,实现价格优、效益好的目标,过去十年,吉林省坚持以品牌建设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将科技创新、绿色发展、质量提升和品牌打造,贯穿于生产、加工、销售等粮食产业全链条,通过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擦亮“吉林大米”“吉林鲜食玉米”金字招牌,让“中国饭碗”盛上更多吉林好粮。
7月16日,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指导,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新华通讯社吉林分社、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的7·16吉林粮食品牌日暨营销推广系列活动,在延边州首府延吉市启幕,来自粮食部门、科研院校、龙头粮企的院士专家和行业大咖,深入分析十年来吉林粮食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探讨粮食品牌建设赋能现代化大农业的实践路径。
体系化形成品牌矩阵
吉林省是发展粮食产业的“天选之地”,肥沃的黑土地、清洁的水资源以及适宜的气候环境,使产出的大米洁白晶莹、质地密实、香气浓郁、绿色健康,被誉为“白金名片”。
“黑土地丰富的有机质为吉林大米奠定了‘好在天然、贵在品质,因为绿色,所以出色’的基因底色。”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教授金征宇在活动中说。
为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品质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吉林省于2013年出台《关于推进吉林省大米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确定“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做大、品牌做响”的工作思路,正式启动全省粮食品牌建设工作。
此后,吉林省在全国率先以省域为名推出“吉林大米”公共品牌,吉林大米产业联盟企业产品授权使用“吉林大米”品牌标识。该联盟融合省内优质区域品牌、重点企业品牌、特色产品品牌,形成“公用品牌+地理标志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四位一体品牌体系,梯次培育国内顶尖粮食品牌。通过政府搭平台、协会严把关、企业唱主角,吉林大米产业实现上下联动,协同推进。
经过十余年的品牌打造,吉林大米产业联盟企业已经由最初的7家发展到了86家,形成1个公用品牌、18个地理标志品牌、86户联盟企业、200款分级产品互为支撑的吉林大米品牌建设格局。经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评定,“吉林大米”公用品牌价值达462.36亿元。
2020年,吉林省又印发《关于加强鲜食玉米品牌建设加快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标志着继吉林大米品牌之后,全面启动鲜食玉米品牌建设,打造“黄金名片”。目前,吉林省鲜食玉米企业已经发展到189家,种植面积达123万亩。
此次7·16吉林粮食品牌日活动,评选出“吉林大米十大地理标志品牌”“吉林鲜食玉米五大地理标志品牌”“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吉林大米十大白金名片”“吉林鲜食玉米十大黄金名片”五大奖项,通过树“标杆”推动吉林粮食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
聚合力增强产业实力
品牌矩阵的形成使吉林大米企业实现“同扛一杆旗、同唱一个调”,共同“走出去”,解决原本各家企业“单打独斗”造成的“小而散”难题,为进行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了基础。
依托吉林大米产业联盟企业,吉林省向上扩大种植基地,向下深耕销区市场,推动上游土地流转、托管和订单种植,下游产销对接和渠道整合,推广优良品种,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经营效益,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同体。
产业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为乡村振兴培养了一批领军企业和懂经营、会管理、熟悉市场的企业家,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产业发展组织体系和运行模式逐步确立。
“记得10年前,公司年销售1万多吨大米,利润100万元,每吨利润不到100元。”获得“吉林大米十大白金名片”荣誉的企业舒兰市金星精制米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广多说,如今,随着大米质量和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企业年销售大米6.5万吨,经营效益大幅增长。
目前,舒兰市水稻年产量40万吨以上,培育了一批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企业家,域内近八成水稻就地加工,实现品牌化销售。
目前,吉林省水稻收购价格始终保持1.5元/斤以上,连续6年未启动水稻最低收购价,展现出好米卖好价的比较优势。全省水稻加工业总产值从2013年的140亿元增至2024年的270亿元,行业利润从全行业亏损转变为稳定盈利超过6亿元。
吉林鲜食玉米产业也在循着吉林探索的路径稳步发展,2024年加工22.5亿穗,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德国、新加坡等24个国家和地区,产值由2020年的16亿元增加到超过54亿元。
今年,吉林省还首次开展产品分级分类,吉林大米分级分类产品达到200款,鲜食玉米分级分类产品达到50款,溢价率均达到30%以上。
“品牌崛起背后,是吉林省以品牌化为引领,通过科技赋能、标准护航、文化铸魂、生态构建等组合拳,将自然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的非凡实践。”金征宇说。
此次吉林粮食品牌日活动还发布了《强化“吉林大米”品牌建设 带动吉林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智库报告》,系统梳理了吉林大米品牌建设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与显著成效,为全国粮食品牌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定标准连接供需两端
立足粮食品牌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吉林省力求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日益升级的市场需求,建立了一系列品牌和产品标准。
2016年,吉林省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吉林大米地方标准》,并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和市场销售情况,制定吉林稻花香、吉林长粒香、吉林圆粒香、吉林秋田小町等品类的优质大米团体标准。
2021年,吉林省发布吉林大米和吉林鲜食玉米种植、储存、运输、加工技术、质量追溯等全过程、全方位、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研发的吉林大米质量追溯平台软件系统,采用“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模式,对水稻从种植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管理,对省内大米加工企业和水稻专业合作社相关信息进行采集整理、汇总分析,实现来源可查明、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目前共172家大米加工企业入驻质量溯源系统,实现种植、加工、仓储等环节全流程可追溯。
在需求端,吉林省不断完善营销体系,拓宽营销渠道,接连推出吉林大米直营店(柜)、电商平台、产销直通、“吉田认购”等营销模式。其中,“吉田认购”模式实现了“消费+体验”“基地+市场”的多维互动,综合产出效益比普通稻田高出2至3倍。
7·16吉林粮食品牌日活动中,参会嘉宾还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考察调研。过去10年,光东村立足资源禀赋,深耕水稻产业,大力发展稻田经济,依靠科技赋能与品牌建设双轮驱动,成功打造“吗西达”“海兰江御米”等有机大米品牌。通过“吉田认购”等模式,稻米价格从每公斤6元一路跃升至15元,实现从普通农产品到高端品牌的跃迁。
同时,吉林大米以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为重点,逐步构建起稳固的省内省外互联、直营分销互补、线上线下互通的营销体系。与品牌建设之初相比,吉林省中高端大米实现“优质优价”的市场破局,中高端产销量由9亿斤增至26亿斤。
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柴冠表示,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指示,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做足做活“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文章,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主动适应消费升级和品牌建设创新需要,构建生态网链、打造宣传热点、增加优质产品供给、创新营销业态,将“宣传流量”转化为“销售增量”,为品牌建设工作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