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志愿者在宿舍以行李箱和椅子为桌子,为每一个孩子手写奖状。
7月3日,13岁的邱欣怡(右二)与20岁的瓦莉娅(左二)分享各自的故事。
7月2日,达尼叶与弗雷迪(左)在房间探讨第二天的课程。村里条件有限,志愿者只好“打地铺”。
7月2日,孩子在趣味体育课上奋勇争先。
7月2日,达尼叶在孩子表演各类情绪后拍手叫好。
7月3日,家长等待孩子下课,在门外好奇地观看外教老师上课。
7月5日傍晚,达尼叶(右)与弗雷迪在村旁的烟田里体验砍烟秆。
7月8日,孩子前来送别志愿者。
盛夏七月的夜晚,永安市安砂镇石碧村沉浸在星光下。
褪去燥热的风,带来田野里的虫鸣与蛙声。瓦莉娅坐在村委会门前的台阶上,向手机那头的家人介绍着这两天的山村支教生活。“这里的村民很友好,孩子也特别专心!”第一次参加支教的她,笑容在灯光里格外明亮。
这位金发碧眼的女孩来自俄罗斯,是厦门大学新传学院的大三学生。7月1日,她和14名G.R.E.A.T.志愿者同伴一道,从厦门坐动车到永安再换乘中巴,辗转来到群山里的石碧村,给村里的孩子开办为期一周的英语夏令营。
“G.R.E.A.T.”全称为GuanRen Education Activity Team(官任教育服务队),由厦门市思明区筼筜街道官任社区组织发起,2023年开始独立组织深入八闽腹地的支教活动。此次参与支教的15名志愿者来自全球各地,大都在厦门定居并从事各行各业,也有在厦就读的国际学生。
来自加纳的弗雷迪在厦门定居生活多年,曾是一名英语教师,也是支教团的“老兵”,多次参加G.R.E.A.T.在福建乡村的英语支教。性格活泼的他,中文说得也很溜,上起课来风趣幽默。山村孩子一开始很羞涩,站起来回答问题都不敢抬头,没多久就和他打成了一片。
孩子们的积极和认真让执教多年的弗雷迪有点惊讶。“他们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大概因为我黑,所以他们都喜欢跟我说话。”他打趣道。
夏令营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唱歌、画画、篮球、舞蹈……在孩子专注的眼神里,不同国家的志愿者纷纷上台展示自己国家的文化。介绍自己家乡时,瓦莉娅穿上特意准备的俄罗斯传统民族服饰,说起了大列巴、红肠、套娃……
石碧村坐落于永安市西北的山间平原,与周围村庄共享着一片万亩良田。与山区大多数传统农业村庄一样,石碧村的青壮年大都在外务工,千余户籍人口只有600多人在家,村里的孩子也都在镇里、市里上学。听说石碧村来了“洋老师”,周围村镇的孩子都抢着来报名。
这让邱彩珠犯了难。为了这次夏令营,这名石碧村妇联主席忙了两三个月:村里的校舍早已废弃,两层的村委会办公室被布置成了临时教室,还不够,她又借来哥哥家的院子,最后也只能容纳3个班70余个孩子。“场地有限,后来报名的孩子只能劝退。”
村部白天是教室,晚上是志愿者“打地铺”睡觉的地方。煮饭自己动手,食材锅碗都得现张罗。邱彩珠的家距离村部不远,一楼门面开了个小卖部,她搬来自家的桌椅、炊具,还把卫生间贡献出来,给大家洗澡。
夏令营让小山村比过年还热闹。上学、放学时,村里都是接送孩子的家长,小卖部的生意都好了不少。不只是孩子,村里人大都是第一次与外国人近距离接触,家长和村民也很好奇,时不时在课堂外张望:“看,真的有外国人!”“他的皮肤好黑!”“他们住哪里?”
村民的好奇迅速转化为最质朴的欢迎:招呼“洋老师”到家里洗衣服,做菜时给他们也送来一碗,老师餐后的西瓜、凉茶总是不断……
课后,志愿者也常常在村里逛逛、与村民聊聊。“洋支教”不仅将国际视野带入乡村课堂,对这些喜欢中国文化的“洋老师”来说,也是一次中国乡土文化体验之旅。
傍晚,看见村旁收割后的烟田,来自塞尔维亚的达尼叶来了兴致,向村民借来柴刀,砍起了烟秆:“我的家乡也种烟,我小时候也是这样帮家里干活。”44岁的他没想到,会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山村,寻找到自己童年的记忆。看着他熟练而卖力地砍着烟秆,志愿者和村民边聊边笑。
“中国农村很干净,基础设施也好,交通很方便!”来自缅甸的陈锡馨说。
“一家人要等人齐才开始吃饭,很温馨!”来自加纳的弗雷迪说。
“这里的空气真棒,晚上的星空真漂亮!”来自菲律宾的拉美丽说。
“孩子们太可爱了,偷偷分给我糖吃!问题也很可爱,比如,印尼人是不是在地上做饭?”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林琬臻说。
……
一周很快过去。7月8日清晨,中巴车停在村部门口,志愿者收拾好行囊准备离开。车门关上,引擎发动,早早来此的孩子们冲着缓缓驶离的中巴,一边用力挥手,一边大喊:“Goodbye!”
瓦莉娅坐在车窗边,举着手机,拍摄下孩子们的笑脸。每年寒假,她都要回俄罗斯,去母校给学弟学妹讲讲自己的中国故事。
下一次要分享的故事,她已经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