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成都地域特色文化赋能文商旅体深度融合
专家简介 毛杰 成都市社科院同城化助理研究员、金沙智库特约研究员精彩观点
1.在成都,精英文化与市民文化二者并行不悖,且深度融合;除了精英文化,成都还有烟火繁盛的市民文化,营造了都市烟火乐活场景
2.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成都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推进城市文旅空间叙事实践的三重重构
3.成都要创新文化符号输出,加快更新国际叙事话语体系,强化视觉符号,构建全渠道全球传播体系,大力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编者按: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系统总结了城市发展新成就,科学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蓝图。会议要求“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
从古老神秘的古蜀文明,到包容开放、闲适安逸的天府文化,成都的文化底蕴深厚而多元。7月11日召开的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加快推动“江山之雄、文物之盛”的资源优势、“万商之渊、千年商都”的品牌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构建文商旅体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体系。
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浪潮下,如何进一步挖掘地域文化底蕴,如何实现地域文化与商、旅的深度融合?本期《锦观智库》专访成都市社科院同城化助理研究员、金沙智库特约研究员毛杰。
文化空间重构
物理空间的拓扑连接、文化空间的活化呈现、消费空间的业态复合
锦观智库:刚刚结束的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成都要加快推动“江山之雄、文物之盛”的资源优势、“万商之渊、千年商都”的品牌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那么,如何推进成都地域文化与商、旅的深度融合,如何构造实践路径?
毛杰:当全球景区都面临同质化困境时,成都以45%的重游率走在前列,体现出成都地域文化与文旅深度融合持续释放出的巨大吸引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成都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推进城市文旅空间叙事实践的三重重构。
一是物理空间的拓扑连接。如锦江公园“八街九坊十景”线性叙事,让游客停留时间接近5个小时。武侯祠景区打造了一系列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景点和活动,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古朴典雅的古建筑,还能通过文物陈列、雕塑、壁画等形式,深入了解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每年举办的成都大庙会,以三国文化为背景,融入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展销、美食体验等多种元素,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让三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是文化空间的活化呈现。传统景点及其静态展演模式正在被替代,全息投影、多媒体互动等现代科技手段受到热捧。金沙遗址“太阳节”沉浸式夜游,跟随“古蜀先民”体验穿越之旅,让游客感受到数字光影融合交互技术塑造的多元体验,而数字空间的元宇宙拓展——“古蜀王国VR探秘”项目,海外用户付费率高达63%。
三是消费空间的业态复合。从单一购物到宽窄巷子的“非遗+咖啡”复合业态,文化的在地体验引动了场景化消费的三大触点,极大增强了消费场景的情绪价值设计。其一,仪式感营造。青羊宫庙会期间,民间艺术、传统美食等交相辉映,展现了道教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深度融合。其二,技艺传承。非遗与时尚“跨界联名”,将重释流行内涵,让古韵新潮再“出圈”。比如中国西部高级定制周,挖掘民族文化亮点,聚集海内外时尚、设计等产业资源。其三,味觉记忆。郫县豆瓣作为传统技艺酿造的老味道,正在融入四川一些主流旅游元素、品牌元素和文化元素在里面,和中国川菜博览馆联动,共同打造川菜文化旅游线路,串联组成一条工业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旅游路线。
文化特色挖掘
古蜀文明的神秘基因、天府文化的二元结构、生态人文的耦合性
锦观智库:成都是拥有4500年文明史与23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有何联系?成都文化又有哪些地域独特性?
毛杰:古蜀文明既有吸收包容,也有创新,具有非常大的活力。比如,从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等礼器部分来看,具有夏商王朝系统器物特征,体现出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而神树、铜人像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器物,则表明古蜀先民将商王朝的青铜铸造技术进行了创新性应用,这不仅丰富了中国青铜文明的内涵,也为中华文明贡献了独特文明基因,推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进程,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有力实证。从古老神秘的古蜀文明,到包容开放、闲适安逸的天府文化,成都的文化底蕴深厚而多元。具体来讲,成都地域文化具有以下3个特征。
一是古蜀文明的神秘基因。符号系统具有独特性。成都的地域文化深深扎根于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三星堆纵目面具、太阳神鸟金饰等器物构建的图腾体系,体现古蜀人“天人交感”的宇宙观,进一步丰富了古蜀文明的内涵,太阳神鸟金饰以其精美的工艺和深刻的寓意,成为成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技术文明显现超前性。宝墩文化遗址展现出古蜀先民高超的规划与建造水平,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反映当时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蜀锦、茶叶、漆器等手工业产品沿着南北丝路走向世界,成都成为古代中国工商业繁盛的“五都”之一和国际贸易城市。
二是天府文化的二元结构。在成都,精英文化与市民文化二者并行不悖,且深度融合。进入秦汉时期,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社会的繁荣昌盛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蜀学比于齐鲁”“至今巴蜀好文雅”的天府文脉逐渐形成。唐宋时期,成都更是达到了“扬一益二”的鼎盛局面,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除了精英文化,成都还有烟火繁盛的市民文化,营造了都市烟火乐活场景。茶馆文化、川剧变脸等市井艺术,体现“慢生活”哲学与世俗享乐主义。在语言方面,四川方言生动地展现了成都人的生活态度和性格特点,成为成都文化传播的独特符号。
三是生态人文的耦合性。都江堰“道法自然”水利哲学与当代公园城市“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理念形成跨越千年的时空呼应。川西林盘“田—林—宅”三位一体生态格局启示了现代社区营造。传统的川西民居,以小青瓦、雕花门窗为特色,构建出“屋宇与林木共呼吸”的生态建筑范式,林盘“下田上居”模式进化为垂直农园社区,拓展了绿水青山乐游场景。
文化价值转化
考古学价值的现代转化、文化资本的产业链构建、国际表达的转换策略
锦观智库:当下,数字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文化发展与传承,加上众多文化资本深度参与地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具体到成都来说,如何进一步深度挖掘古蜀文明和天府文化的文化价值?
毛杰:一是考古学价值的现代转化。重构沉浸式体验,开发“AI数字人全息剧场”重现古蜀祭祀仪式,以金沙太阳神鸟、青铜神树为核心打造IP叙事空间。建立“古蜀文明基因库”,对三星堆青铜器、金沙金器、宝墩陶器等典型文物进行三维扫描与材质分析,构建包含形制、工艺、纹饰等要素的“文物遗传密码”数据库,开发文物纹样数字资产。开放文物数字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供企业二次创作,激活商业应用。探索文物IP的证券化,以成都文交所作为交易平台,推进以太阳神鸟图案为标的物的文化版权ABS(以项目资产未来收益为支撑,通过发行证券化债券进行融资的国际项目融资方式)产品发行。建立“文物IP价值评估模型”,纳入历史稀缺性、市场认可度、衍生开发潜力等维度,推进IP分级授权体系建设。
二是文化资本的产业链构建。推出“宝墩—金沙—三星堆”等文明探源旅游专线,建设文明探索研学基地,面向国内、国际开展“古文明对话”,打造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研学基地,串联文创街区与非遗工坊,大力建设非遗产业园区,集聚蜀绣等传统工艺企业,形成“设计—生产—展销”全链条,力推“文化资源—创意设计—产品形态—影视游戏—文创衍生—主题乐园—生态价值”的市场化实现,建成城市消费地标。构建“考古发掘—学术研究—创意转化—产业落地”的全链条价值挖掘机制,构建“天府文化认证”体系,对合规企业授予文化资本标识,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成立天府文化全球传播中心、设立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基金等,以更加充沛的文化资本擦亮城市文旅名片,大力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是国际表达的转换策略。创新文化符号输出,提炼“蚕丛纵目”“鱼凫神权”等神话IP,创作双语电影、游戏、音乐等产品,登陆国际流媒体平台,加快实施全球推广计划。加快更新国际叙事话语体系,支持文化符号“出海”。采取分众化叙事策略,针对欧美市场,突出古蜀文明与玛雅、埃及文明的对话性,面向东亚市场,则依托“东亚文化之都”身份,开发三国文化联动IP。强化视觉符号,构建全渠道全球传播体系。推出“AI数字人”多语言解说、展示系统,嵌入全球文旅平台。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钟文
上一篇:海淀将在街镇建立营商环境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