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平均每4分钟诞生1家企业、每9分钟诞生1家科技型企业……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海淀专场)上获悉,今年上半年,海淀区新增注册企业14800家,其中科技型企业6902家,区域创新活力十足。现场,海淀区发布“海八条”营商新政,助力企业提升发展韧性、创新活力与全球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海淀区将在街镇建立营商环境工作站,企业可直接通过该工作站近距离获得政策咨询解读、服务资源对接以及诉求解决服务。
发布会上,海淀区委副书记、区长李俊杰介绍,海淀区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市首位,经济基础雄厚。目前,海淀正加快构建“1 + X + 1”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布局未来赛道,抢占产业制高点。其中,前面的“1”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后面的“1”是全面提升科技服务业创新资源聚合能级;中间的“X”是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领跑全国,现有人工智能企业1900余家,备案大模型95款,占全市近70%;全市首个万P级智算集群建成投用。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涵盖医药健康产业领域、集成电路产业领域和商业航天产业领域。海淀还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在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空间、未来能源、未来健康、未来材料等六大领域的23个细分领域均有布局,成功获批全市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今年,海淀区从企业角度出发制定了八类措施(简称“海八条”),旨在助力企业提升发展韧性、创新活力与全球竞争力。
据海淀区委常委、副区长岳立介绍,在助企降本方面,海淀区提出2类9项具体措施,希望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降低企业经营中的隐性成本。为将政策和资源及时送达企业,海淀区将在街镇建立营商环境工作站,并同步开发线上工作站,企业可直接通过该工作站近距离获得政策咨询解读、服务资源对接以及诉求解决服务。此外,为让企业更经济高效地获取人力资源,海淀区将深入对接企业需求,强化现有支持政策的适配性,做好企业用人保障。
在为企蓄势增效方面,海淀区提出4类17项具体任务,希望通过金融、创新等关键要素赋能,助力企业实现快速成长和发展。例如,建立适合海淀创新生态的投资策略与组合,拓展财金协同平台金融产品,挂牌运营科技金融服务驿站;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服务,配备“创业管家”,提供10万平方米人工智能产业免费空间,布局百亿元科技成长基金;按照行业、产业分类编制企业行政合规指导清单,完善“产权保护法律服务工作站”布局,优化多元商事纠纷解决机制。海淀区还将推动政府、企业、社会联动,走向“生态共赢”。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源泉。发布会上,海淀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肖丹介绍,海淀区人才资源总量达200.45万,占全市约四分之一;拥有两院院士646位,占全国的35.8%。
当前,海淀区正在试点建设北京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将政策支持贯穿人才发展全生命周期。例如,在安居方面,海淀区共有各类型人才公寓2万余套,还有近千套拎包入住的智慧青年公寓,可享受最长6年、最高6折的折扣优惠。在资金方面,海淀区提供最高5000万元“科技人才贷”,“海英计划”直接支持资金超2亿元,设立百亿科技成长基金。
从去年开始,海淀区全力打造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围绕创新生态、城市运行、美好生活等方面,开放布局100个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为人才搭建发展平台。同时,通过举办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组建北京国际AI人才创新联盟等,加强与国际人才组织合作,以技术会才,以交流助才。
文/本报记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