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胡杨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更加稳定透明的制度环境,保障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公平。近期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统一要素资源市场”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
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业既是要素资源市场的参与者又是建设者。有效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关键之一在于确保资金有序通畅流动,这离不开金融尤其是银行发挥作用,应加快完善金融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明确发展定位,助力资源在不同区域之间高效配置与精准对接,为提升市场联通效率保驾护航。
串联“信息孤岛”
让资源如活水畅流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一步。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离不开高效统一的金融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有分析认为,当前,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在跨区域连通性、系统兼容性及服务普惠性方面存在一定短板,制约了金融资源在不同区域之间的高效配置与精准对接。应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支付结算与征信体系,推动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升级,降低跨区域资金划转成本,推动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标准化,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资金流转压力。同时,应整合税务、市场监管、水电缴费等多维度信用数据,完善统一的征信平台,打破地方信息孤岛,提升金融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的风控效率与服务能力。
因此,年初印发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地区建立经营主体档案数据库,在满足数据安全且不侵犯经营主体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依法依规将经营主体基础信息、用电量等反映实际生产经营状况的信息归集整合,强化与资本市场相关机构的信息共享以及与银行信贷信息的互联互通,为金融机构开展信贷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全流程电子化、数据全国共享将成为大势所趋。《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部分金融机构已与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招投标平台等主体展开协同合作,提升自身业务质效。例如,华夏银行对接某沿海城市产权交易中心,为该市综合采购服务平台提供保证金缴纳、清分、退款、计息、信息保密等一揽子解决方案,实现服务全流程线上化操作。
正略咨询指出,面向“十五五”,顶层设计应构建跨部门、跨层级的“超级协调中枢”,“一行一总局一会”多方协同擘画蓝图,整合资源,打破条块分割,实现资金、信息、风控一体化管理,让资源如活水畅流。
打通“信息竖井”
降低成本更能防风险
随着信息交互渠道不断完善、数据应用深入挖掘,市场交易有望更加透明,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瑞民强调,“交易成本”是理解“中国式统一大市场”的一把钥匙。真实世界中不仅存在运输成本,也存在交易成本,特别是地方保护带来的市场壁垒等制度性交易成本。若能够通过相应改革有效节约交易成本,市场的统一程度会相应提升。开放型共同市场的形成,将带来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与规模报酬,从而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内需潜力,并通过“本土市场”效应转换为国际大循环中新的比较优势。
反过来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将打通“信息竖井”,助力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等难题,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当银行业能够更充分地利用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提升获客能力、丰富金融产品、增强服务水平、完善风控体系时,其自身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也将显著提升。
这不仅意味着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还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晓曙认为,利用全国统一信息网络上的海量数据,金融机构可以进一步完善现有风控体系,大幅提升在数字经济时代对于各类风险的防范能力。同时,依托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运用金融科技的多种新型技术,实现风险防控全链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大幅降低银行风控成本的同时,提升精细化风险管理能力,多维度、多视角地识别并有效管理各类金融风险。
利用“互联互通”
培育差异化发展优势
当前,我国已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有分析认为,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各类机构尤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审视现有发展定位,根据自身实际经营情况、规模大小进行合理调整,特别是区域性银行、村镇银行、农商银行等应根据区域经济情况、资源禀赋实行错位经营,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三农”经济,更好地选准业务方向,确保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各类型银行的业务有所分工、侧重发展,在市场中细分职能,实现整体上机构间业务相互补充,更好地疏通金融市场的堵点和卡点,避免出现金融市场上的真空。
与此同时,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的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将为中小金融机构寻找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提供坚实支撑。在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欧陆家嘴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刘功润看来,中小银行可以将普惠金融创新与生态协同发展作为突破口,比如构建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模型,整合水电、税务等多维度数据,压缩贷款审批时效,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开展生态合作,与科技公司、地方政府共建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工商、司法等12类公共数据,提升风控效率和客户画像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