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推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而大模型为这场变革提供了加速引擎。新教育模式能否响应培养未来人才的呼唤,是否能够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应用?日前,一场学界和业界专家学者共聚的圆桌讨论,聚焦高校AI教育,说起课堂中教与学的“变化进行时”。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仅靠几个老师是办不到的。”斯坦福大学讲席教授、冯·诺依曼理论奖获奖者叶荫宇认为,基于大模型的人工智能教育推动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能给学生提供大量具体实例并使之实践,弥合传统教育课堂知识与业界实践之间的沟壑。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德桑特尔斯商学院副教授丁弋川指出,传统课堂很难实现大量实例磨炼学生举一反三,而大模型AI工具则能够帮助学生在大量实例中实现触类旁通。
“你是仓库运营负责人,要提高库存周转率,如何进行智能决策?”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课堂上,学生通过一场“剧本杀”体验一家正在扩大规模的零售企业如何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供应链。与传统教学不同,依托大模型教学与实训平台COLORMind,每个角色每个需求都会紧跟“下一步”——从需求到建模、写出代码求最优解,算法的作用直观地变成“智能决策带来的结果”呈现在学生眼前。
杉数科技联合创始人和CTO王子卓也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副院长,在他看来,大学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学生实践不足及AI应用滞后等普遍问题正需要通过“产教融合、学研互促”的闭环生态来解决。
大模型技术使高校AI教育不再是执行预设任务、优化单一环节,而是重构教育生态,开启协同创新。上海财大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耀武认为,教师应先学生一步学习了解新方法,并把它引入课堂;但也不能完全信任AI,特别是当一些复杂问题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边界,则需要警惕,需要验证。而验证,恰恰也是AI时代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掌握的辩证思维和重要教学过程。
本报记者 易蓉 实习生 朱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