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与陕西,虽然相隔千里,但因长征这一伟大壮举而形成血脉相连的情感纽带。
近期,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在延安举办全国优秀青年新闻工作者“传承初心 增强‘四力’”培训班。记者现场聆听业界大咖的真知灼见之余,随采访调研团实地走访当地果蔬菌产业园区,对如何依托红色资源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也有了更多的感受与更深的体会。
闽西是长征的重要出发地之一。1934年,2.6万名闽西儿女踏上长征征途;主要由闽西子弟组成的红34师,在湘江战役中书写了“绝命后卫师”的悲壮事迹。陕北则是长征的最终落脚点。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吴起,完成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党中央以延安为驻地,开启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谷走向胜利的“延安时期”。
闽西“二十年红旗不倒”,延安成为“革命圣地”,苏区精神与延安精神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不过,也应意识到,有些革命老区在时代发展洪流中略显迟滞。当年热血浇灌的红色沃土,因交通区位的边缘性、资源禀赋的局限性,特别是受虹吸效应影响导致人才等资源要素外流,在区域发展格局中逐渐落后。
今天的革命老区,如同当年红军在绝境中开辟新路一样,也需要来一场“新时代突围”——从本地实际出发,活化利用红色资源、创新培育特色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重焕生机。
看陕北,延安市以脚下经济作答。脚下经济,指的是土地、技术、人力等各种要素均须本土化的乡村经济模式。当地并非只顾埋头发展果蔬菌产业,而是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利用新媒体平台引流赋能。比如,宝塔区河庄坪镇发挥“市郊镇”区位优势,既方便“农人进城”销售农副产品,又方便“城人下乡”采摘果蔬,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此外,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延安大学培养人才,让更多高校毕业生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看闽西,各地聚焦县域经济做好文章。县域经济本质上是特色经济,革命老区依托红色文化、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富农产业,取得良好成效。比如,龙岩上杭古田镇打造“红古田”品牌、三明宁化唱响“长征出发地”品牌等,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再如,龙岩长汀水土保持、武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助力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兴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驱车离开延河边上的集镇时,记者看到,这里的村道像街道、民居似小区,城里有的村镇都有。其实,闽西许多地方随着协调发展,城乡界限也不再明显,分不清楚哪里是城、何处是乡。无论是陕北、闽西,还是其他老区、苏区,只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对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就有望让“繁荣的农村”与“繁华的城市”交相辉映。
这些土地所承载的,不仅是过去的荣光,更是未来的希望。
上一篇:黄肠题凑背后的生死轮回
下一篇:世界上伟大的几何数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