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儿童福利工作的先行示范区,浙江省杭州市率先建立孤儿和困境儿童生活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保障标准全国领先。在完善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杭州市还积极构建困境儿童“物质+服务”保障体系,实现了从基础生存保障向全面发展支持的转型升级。
心理关爱,守护花朵成长
“过去,看到南南(化名)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的样子,我经常忍不住冲她发火,事后又十分后悔。”家住临平区的李女士坦言,行为异常的女儿、长期缺位的丈夫以及一家人面临的经济压力让她焦虑不堪。
“一些困境儿童由于受成长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面临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给孩子带来了社交、学习和情绪上的挑战,也让家庭关系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临平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我们在2024年推出‘心心念念’健康成长计划,确保对困境儿童心理危机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在对南南进行了行为评估后,一支由儿童主任、心理专家组成的专业团队制定了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其中不仅包含一些基础训练,还针对性地设计了情绪管理能力的专项干预措施,并运用场景模拟等方法提升南南的社交适应能力。
“家庭是儿童最主要的生活环境,科学的家庭干预方法能够帮助家长与孩子有效沟通,建立信任关系和情感联结,减少孩子的后续发展障碍。”“心心念念”项目负责人表示,团队还特别为南南的家庭设计了干预计划。
心理专家通过沙盘游戏解析南南的行为逻辑,同时指导李女士通过“情绪日记”进行自我调适。南南的父亲张先生也在“爸爸陪伴计划”中重新融入家庭。“原来孩子的进步需要全家人‘搭把手’。”如今,张先生定期带女儿参加打篮球等运动,在互动中慢慢重建亲子的情感纽带。
经过半年的干预,南南的情绪控制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近年来,临平区高度重视身心障碍困境儿童的康复工作,积极整合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专业资源,为辖区困境儿童提供个性化康复训练、心理干预和家庭支持服务,为更多家庭点亮希望之光。截至目前,该区已对400余名困境儿童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筛选20余名重点关爱对象,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40余次,形成心理辅导样本个案5例。
除“心心念念”计划外,临平区自2019年以来每年对辖区困境儿童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并在今年5月20日推出“‘未’爱来临·守护花朵行动”,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及康复机构三方资源,实现对浙江省“添翼计划”的提质扩容。
课后陪伴,让爱不再漂泊
每到傍晚,临安区锦南街道市坞村文化礼堂二楼的“六点半学堂”便热闹起来。孩子们背着书包陆续走进活动室,在大学生志愿者的辅导下写作业、阅读、做手工……市坞村的“六点半学堂”如今成了流动儿童的“第二课堂”。
市坞村距离临安城区仅5分钟车程,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在此租住。“一栋房子里可能住了几户甚至十几户人家,一家人吃住都在一个房间里。”市坞村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家里没有学习空间。”
小林(化名)的父母从外地来市坞村开水果店已经9年了。店里每天人来人往,电动三轮车的喇叭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我们做小生意的整天忙里忙外,文化水平也不高,辅导孩子学习是个难题。”小林的妈妈说。
类似的情况在村里并不少见。2024年10月,依托市级数字乡村建设,市坞村盘活文化礼堂500余平方米的闲置空间,配备书桌、电脑、打印机、图书及其他文体设施,为全村一到六年级儿童打造了“六点半学堂”。同时,发挥毗邻杭州医学院的优势,通过党建联建组织79名大学生志愿者,每周一至周五傍晚提供免费托管服务。
除了课业辅导,志愿者周末还会在文化礼堂开设健康科普、非遗手工等特色课程。“孩子们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一起玩半天就成了好朋友。”市坞村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六点半学堂’,流动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建立归属感。”目前,“六点半学堂”已服务市坞村20余名儿童。
“六点半学堂”是临安区关爱流动儿童的生动缩影。2024年,临安区民政局联合第三方机构完成90余份流动儿童需求调查问卷,精准开展服务:组织45个家庭观影、兑现25个“微心愿”、举办爱心义卖,日常还联合学校、社区等多方力量为流动儿童提供膳食指导、心理疏导等支持。
“多方合力才能托起孩子们的未来。”临安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临安区正以实际行动,让流动儿童在温暖中成长。
监护提质,关爱精准发力
“以前,总觉得自己无依无靠,现在才知道有一个团队在身后支持和保护我。”失联10天后,16岁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小萱(化名)终于回家了。这10天不间断的追踪守护背后,是一个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精准发力的暖心故事。
“我们是在走访时发现异常情况的。”余杭区未成年人家庭监护能力评估项目组相关负责人回忆。
了解到小萱外出多日未归的情况,项目组同步上报街道未保站和余杭区未保中心。未保中心立即启动多部门协同处置预案,第一时间上报公安系统,同时组织村委会、学校等进行多方会商,全面评估小萱的心理状态。
“系统评估能够帮助我们科学区分家庭的实际困难类型,为制定差异化帮扶政策提供客观依据。”余杭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按照困境儿童保障类型,实行红、橙、黄三色动态预警管理,并按照高、中、低三类风险,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风险等级综合评定及响应机制。
经专业机构评估,综合小萱在校行为记录中的自伤倾向等预警指标,未保中心将其标记为监护、心理双重高风险对象。
很快,公安部门通过天眼系统锁定了小萱在外打工的踪迹。在儿童主任将其劝导回家后,专业社工立即对小萱进行了面对面评估和心理干预。看到小萱的自伤风险已降至安全阈值,众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小萱向社工倾诉:“我对现在的专业课程实在提不起兴趣,看到爷爷奶奶为我凑学费而发愁的样子,我就很想早点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
“考虑到小萱已年满16周岁,我们采取了‘疏导+赋能’的帮扶策略。”未保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方面由未保中心为小萱开展未成年人劳动权益保护培训,系统讲解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等关键权益;另一方面由社工机构定期进行家访和心理评估,确保她的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
从“一人一策”的个案管理,到“监护评估+心理服务+司法保护”的系统护航,余杭区正用实践诠释着未成年人保护的新内涵。目前,余杭区已对全区960余名困境儿童完成家庭监护能力评估,实现服务对象监护评估100%、全过程评估督导100%、风险儿童干预100%,通过精准化、系统化、立体化举措,织就了一张严密的未成年人监护保护网。(本报记者 柳 旭 见习记者 孙 璐)
上一篇:小学教师捡的小陶片揭开千年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