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11日,市气象台将高温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橙色预警信号。12日、13日,市区最高气温已经攀升至37℃。此前,我市已经多日持续高温,各大医院急诊科中暑患者明显增多,其中不乏重症中暑者,他们中的热射病患者常常被转入重症医学科。盛夏“炎”值飙升,“热死人”可不是玩笑话。
市疾控中心发布的7月健康风险提示中指出,进入盛夏时节,高温天气日益频繁,中暑风险将显著上升。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开医院重症医学科王蓓主治医师表示,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多威胁,其中中暑是最为常见的病症,轻者仅表现为头晕、恶心、抽筋,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高热、心悸、头痛、呕吐,重者可发生死亡率高达60%的热射病。
王蓓提醒市民,盛夏要多关注天气预报,气温超过35℃就要注意防暑降温,儿童、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高温作业工人、户外运动者更需注意,建议减少室外活动时间和频次,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外出时携带人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物。另外,室内定时开窗通风,空调温度最好不要低于26℃,室内外温度差以5℃为宜,温差较大增加中暑概率。
中暑是个渐进过程
量体温能初判早干预
“很多人只是听说过中暑,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暑,也不知道中暑的严重性。中暑是高温高湿环境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热量蓄积在体内引发的一系列生理损害,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所以,大家不要以为中暑后回家休息就好了,一定要提高警惕、科学处理。”王蓓表示。
王蓓说,温度高于35℃、相对湿度大于60%或者温度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30%是中暑的高危环境。中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初多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如果没有及时干预治疗,继续发展则可以引发重度中暑。
先兆中暑的主要表现是大量出汗、口渴、乏力、头晕,或者出现肌肉痉挛如小腿抽筋,体温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通常低于38℃,可能伴有恶心、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由于此时症状不典型,常被忽视。轻度中暑者会出现体温升高,一般在38℃至40℃,患者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发生一过性晕厥。
高温天气,感觉不舒服,怀疑中暑千万别忍着,一定要及时休息,并采取“转移—降温—补水—送医”四步急救法。先兆中暑要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或空调室内,松开衣物,用湿毛巾降温,避免继续剧烈活动。同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料,如运动饮料、淡盐水等。怀疑轻度中暑,身边人要帮患者迅速降温,比如将其转移至阴凉处或空调室内,脱去多余衣物,用冷水擦拭或敷冰袋于颈部、腋窝等处。及时补充糖盐水或运动饮料,注意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轻度中暑通常四小时内可以恢复。采取措施后,如果仍出现轻度意识障碍或症状未见明显缓解甚至加重,则可能发展为重度中暑,须尽快就医。
热射病最危险须尽早送医
户外作业青壮年卧床老人高危
“重度中暑是中暑比较严重的阶段,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其中热射病最危险,死亡率可达60%,必须尽早送医,相当一部分热射病患者需要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救治。”王蓓说。
热痉挛多见于青壮年健康人群,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下剧烈活动时或活动后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肢体或腹壁肌肉抽动,导致肢体活动受限、腹痛,一般持续时间为数分钟。患者常没有明显的体温升高,可能与大量出汗钠流失严重有关。热衰竭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多汗、乏力、头痛、恶心、呕吐、心率明显增快、一过性昏厥等。此时,患者体温升高,无明显神经系统损伤表现。如果仍不能及时诊治,可发展为热射病。这两种情况可以按照轻度中暑来处理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突出表现是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障碍,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两类。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健康年轻人,他们在高温环境下从事高强度劳动,出现头痛或忽然晕倒、神志不清等病症,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到甚至超过40℃。患者可伴有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急性肝损害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表现,病情恶化快,病死率极高。室外工作者是劳力型热射病的高危人群,他们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如果对中暑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应对,很可能发生热射病,危及生命。“以往我们每年都能接诊一两位非常严重的热射病年轻人,他们勤劳肯干,大量出汗仍在卖力工作,头晕恶心也不停下来喝口水,直到晕倒被120送到医院。有的年轻人送到医院时体温高达42℃,已处于多脏器衰竭等病危状态,需要呼吸机、气管插管、血液净化等多项危重症治疗才被抢救过来。”王蓓说。
非劳力型热射病常发生于年老体弱者、婴幼儿和慢性疾病患者。特别是一些卧床老人,居住环境不通风,又不开空调,在高温高湿天气里就容易发生热射病。“我们接诊过一位老人,平时特别注重养生,高温天气居家基本不开空调,也不喝冷饮。有几天精神状态不好,老人和家人都没在意,后来老人开始发烧寒战,家人都以为是热伤风,给老人盖了厚被子,还做了温灸,直到老人昏睡不醒才把老人送到医院,老人被诊断为热射病,经重症医学科多日抢救才转危为安。”王蓓说,“老人患热射病一般发病初期不易被察觉,1天至2天后症状加重,出现神志模糊、谵妄、昏迷,体温高达40℃至42℃才送医就诊。建议高温天气,慢性疾病老人居家要开空调并定时开窗通风,还应加强血压、血氧、心率等指标监测,出现异常波动,应及时就医。”
王蓓提醒市民,一旦怀疑热射病必须第一时间呼叫救护车,立即送往医院抢救。等待救护车时最好能做以下几件事:设法将病人转移到通风状况良好的遮阴处,有冷空调的室内环境为最佳。把病人的衣服尽量多地脱掉,帮助其身体迅速散热。尤其要松解领带或者腰带,改善通风状况。脱去衣服后,向裸露的皮肤上适当洒一些水、擦拭皮肤,再以电风扇甚至手摇扇为其降温。如果现场能够找到冰袋或用冰镇矿泉水代替,用毛巾或者衣物缠裹冰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然后将其分别置于患者额头、后脑勺、胸前、手肘窝以及大腿根部等处,迅速为这些部位的皮下血液降温,不要药物降温和酒精擦浴。
做好个人防护预防中暑
调整饮食起居安然度夏
王蓓表示,高温高湿天气,做好个人防护,就能有效降低中暑的风险。第一,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不要等口渴才喝水,做到主动饮水,少量多次,适当摄入含盐饮料,以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和盐分。大量出汗后或高温作业一定保证充足饮水,每日饮水3升至6升。烈日下作业可以饮用含盐白开水或含有钾、镁等微量元素的运动型饮料补充盐分和矿物质。少饮用冷冻饮料,多食用消暑蔬果,如冬瓜、丝瓜、苦瓜、西瓜等。第二,常备防暑药品。家中和工作场所常备或随身携带六一散、藿香正气水、清暑益气丸等药物,感觉不适随时服用。第三,合理规划外出和作业时间。尽量避开中午11点到下午3点最热的时间段出行和户外作业。户外工作可以轮班作业,减少个人在高温下的暴露时间。也可以缩短连续作业时间,增加工作休息次数。第四,外出和高温作业前,准备好遮阳伞、遮阳帽,穿浅色透气性好的服装。户外作业人群应穿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工装选透气、速干面料。上班前6小时不要饮酒。高温作业时一旦有中暑征兆,要立即采取措施,寻找阴凉通风之处,解开衣领降低体温。
另外,科学起居饮食也能预防中暑。起居方面,避免在高温下剧烈运动,如跑步、打球等,夏季宜选择清晨或傍晚锻炼,晨练最好在上午10点之前完成。外出时,不要将儿童、宠物单独留在车内。停车时使用遮阳帘,上车前先开窗通风降温。饮食方面,可以适当进食苦味食物以祛暑除热,如苦瓜、苦菜等,达到清心安神、健脾益胃的功效,脾胃虚弱的人不宜大量食用。薄荷、金银花、菊花具有清暑解毒的功效,可以泡水饮用。 记者 赵津
下一篇:纳指再创新高,中概股多数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