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山西大同两名环卫工人高温天在8吨垃圾中徒手翻找,耗时4小时为游客找回儿童手表的事件,近日引发舆论热议。当地城管局强调“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然而,这一回应未能平息争议,反而暴露了当前文旅竞争中“宠客”逻辑的扭曲——当公共服务沦为不计成本的感动式营销,所谓的“城市温度”是否已异化为一种资源透支?
从淄博烧烤到哈尔滨冰雪游大热,近年来各地都在试图通过“宠客”塑造城市形象。今年“五一”假期,湖北宣恩一度涌入20万游客,远超本地10万人口规模,当地文旅局局长带头邀请游客住进自己家里,并发动职工为游客提供住宿。这种应急措施虽缓解了部分游客困境,却也暴露了当地旅游基础设施的配置不足——“宠客”本应是锦上添花,而非弥补硬件短板的无奈之举。
再看大同为游客找手表的事件,两名环卫工人冒着中暑风险徒手翻找垃圾,报道中却并未提及他们是否有额外补贴或防护措施,意味着这一“宠客”事件的实际成本,更多由基层从业者承担,成为争议热点之一。
成本与价值的严重失衡,也成为网友们关切的焦点。一块儿童手表的市场价值不过几百至上千元,但翻找8吨垃圾的人力、运输及健康风险成本远超于此。若此类需求成为常态,公共资源分配将面临巨大压力,正如网友质疑:“今天找手表,明天找耳机,后天呢?”
过去数年,游客因闯入未开发景区遇险,旅游目的地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救援的新闻屡见不鲜,已有不少声音提出游客应为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为买单。而在宣恩和大同“宠客”事件中,游客出行前不提前预订住宿、在高铁上因保管不力丢失手表均属自身过失,本不属于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范畴或可通过市场机制解决,最终却由行政部门调动大量公共资源兜底。如此不计成本的“宠客”,真的值得提倡吗?
在全国多地“内卷式宠客”的热潮下,国外一些旅游目的地的实践提供了不同思路。
比如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对高峰时段进城的一日游游客征收5欧元入城费,法国巴黎地区去年1月起将游客过夜税提高了200%,希腊圣托里尼岛计划对邮轮乘客收取20欧元环境税……
这些措施的核心逻辑是: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平衡游客体验与居民权益,实现常态化的“主客共享”。其关键在于硬件均衡、权益对等、人人参与,包括完善基础设施以避免节假日供应不足,尊重游客权益并尽量提供良好服务,同时让居民成为文旅经济发展的受益者,而非被动牺牲者。
反观国内部分旅游目的地的“宠客”操作,却陷入了另一个极端,即以牺牲公共服务的常态化为代价,短期博取口碑,却无助于长期接待能力提升。喧嚣有余,后劲不足。其实对游客而言,更喜闻乐见的或许不是层出不穷的“宠客”新闻,而是少一点节假日的“斩客”事件。如同吃饭,先得“吃饱”,才能追求“吃好”。
说到底,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在于能为游客找回失物翻多少吨垃圾,而在于能否让每一个生活于此的人,包括环卫工、商户和居民都能体面地享受发展成果,良好的综合环境也将令游客近悦远来、如沐春风。否则,过犹不及的“宠客”热情,可能变成一场适得其反的“热搜式”表演。
原标题:《环卫工高温天徒手翻垃圾4小时找游客手表?别让“宠客”变了味|文旅观察》
题图来源:环卫工在垃圾堆翻找游客手表。 图片来源:山西晚报。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李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