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日报
□孙连宇
在当代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中,文化节庆活动已超越单纯的娱乐功能,成为重塑城市气质、升级民生服务的重要载体。第二届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在串联起快乐符号的同时,更承载着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层蜕变。
笑声,不仅是喜剧艺术的表达和回应,更是城市精神最深沉的呼吸与脉动。电影周虽然落幕,但沈阳高质量发展从倚重“钢铁洪流”到拥抱人文暖流,从硬实力增长迈向软硬实力交融的崭新格局,正在渐次拉开大幕。
当机器人的舞姿与大舞台的笑声在暮色中交织,当棋盘山的景致与开放麦的掌声共赴晨光……沈阳正“另辟蹊径”,将工业重镇的硬核基因与喜剧艺术的柔软力量熔铸成新的城市标识。全力打造“喜剧之城”,是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刻觉醒,以及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对文旅转型的果敢探索。
沈阳的喜剧土壤从来丰饶。从街头巷尾的“包袱”到酒桌饭席的“笑料”,从工厂车间的段子到社区广场的调侃……这些带着浓浓烟火气的表达,正是沈阳最生动的喜剧文化密码。它们藏在老北市的吆喝里,裹在西塔街的美食中,浸在工人村的邻里闲谈中,早已成为市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沈阳举办喜剧周,恰是让这些散落的幽默表达串珠成链,构建成我们的“快乐老家”。
把沈阳建成“快乐老家”,既是地理概念的确认,也是心灵归属感的重建:老人在相声里回味岁月,年轻人在脱口秀中释放压力,孩子们在喜剧培训中学会表达……人们在快乐中释放能量,推动“段子”变IP、“笑料”酿产业,使得笑声既成为民生福祉的“度量衡”,更成为发展内涵的“晴雨表”。
更深层意义在于,喜剧涵养了积极乐观的城市精神。沈阳的积极乐观,是从工业岁月里淬炼出的坚韧。那些在艰辛中寻乐、在平凡中见智的精神,让城市的现代化有了温度,让发展的叙事多了人情味,如那绕梁的笑声,是对过往岁月的温柔回望,是对未来日子的豪迈宣言。
节庆的价值,在于让文化从“展览式”变为“沉浸式”;城市的魅力,在于让产业与精神同频共振。喜剧永不落幕,是城市治理的智慧结晶——它提醒我们,追求发展的道路上,永远不要遗忘让人会心一笑的温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