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王云峰
南朝时衢州境内曾设信安郡,学界几无异议。但列版《衢州府志》等方志,似乎均没有关于信安郡守的记载。本人从故纸堆里“拾”得两位唐前信安太守(衢州刺史),兹录于下以俟时贤见教。
第一位是范瑝。
唐高僧皎然《杼山集》卷八记载:“《唐杭州灵隐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铭》:钱塘范氏,讳守真,字坚道,齐信安太守瑝之八叶……后移籍天竺,住灵隐峰,时大历二年也。至五年三月,寓于龙兴净土院。以此月二十九日,告终于兹地,春秋七十一。”
塔铭是一种具有特定纪念意义与庄重性的文体。皎然为范守真作塔铭,对于范守真的上辈,仅仅列举范瑝一个,应该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从时间上推算,范守真逝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享年71岁,推知生于公元700年。以一代25年到35年计算,其八世祖范瑝应当生于公元420至500年之间,大致在南朝宋、齐(420-502)之间,任职当在齐、梁(479-557)年间为宜。《杼山集》所谓“齐信安太守”,基本是合理的。
问题在于,齐朝存在过“信安郡”吗?
梁朝萧子显(489-537)所著《南齐书》仅记载信安县,在东阳郡辖下。《南齐书》十四:“东阳郡,长山、太夫(末)、乌伤、永康、信安、吴宁、丰安、定阳。”没有关于信安郡的记载。
方志一般认为信安郡设立于陈朝。康熙《金华府志》卷之一:“陈永定三年(559年),即郡置缙州,寻又以信安县为信安郡。隋平陈,并废于会稽郡,改置吴州。”“隋平陈”在开皇九年(589)。据方志记载,信安郡大致存在了约30年时间(559-589)。也有史料记载信安郡仅存在了三年(559-561)。
但信安郡的设置时间,也有可能早于史书或方志记载。早于萧子显的任昉(460~508),在其著作《述异记》里就记载:“信安郡石室山。”后面就是有名的王质遇仙传说,此不赘述。任昉活动时期大部分集中在齐朝,逝于梁朝早期。照《述异记》的描述,信安郡应该是有可能设置于齐朝的。
《述异记》的真伪历来为学界争议。学界认为,今本《述异记》不会是任昉原著的完整形态,可能经过后人的增补或改编。《四库全书总目》认为今本“或后人杂采类书所引《述异记》,益以他书杂记,足成卷帙”,即可能是后人杂采各种资料拼凑而成。但总体而言,《述异记》艺术风格与六朝同类著作相似,其为任昉原著的可能性较大,但也不排除后人有所增益。唐玄宗时徐坚所撰《初学记》,已引述任昉《述异记》内容。徐坚生于660年,卒于729年,而衢州再次被称为信安郡,已经是在徐坚逝世后十余年的天宝元年(742)。《述异记》所谓“信安郡”,应该是南朝故郡,而不是唐时的信安郡。
第二位是钟琮。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大唐故左武卫中郎将钟君墓志铭并序》:君字恭容,颍川人也。曾祖琮,隋衢州刺史。祖宝,隋金紫光禄大夫,台、衡二州刺史。父 ,唐左骁卫郎将、左卫率……天宝九载(750)十月二日,春秋六十四,遘疾终于大宁里。”
《唐书》记载,衢州建制在唐武德四年(621)。何以在唐代墓志铭中,突然冒出了一个隋朝的衢州刺史?
前文所提,隋开皇九年平灭陈后,废陈朝信安郡。后又于大业三年(607)改端州为信安郡。《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五记载:“开皇十一年置端州,大业三年罢为信安郡。”那么是否有可能,作者有意用唐朝的称呼(衢州)来替代隋朝的称呼(信安郡),用以区别衢州信安郡和端州信安郡?
从时间来推算,钟恭容逝于天宝九载(750),享年64岁,推知生于公元687年。其曾祖钟琮当生于南朝与隋时交际之时,其任职于隋朝虽显牵强,但尚不算离谱。从钟琮、钟宝父子两人同在隋朝为宦来看,钟琮任职时间应该在隋早期。鉴于隋灭陈后即废信安郡,则钟琮极有可能是在陈末隋初(581-589)担任陈朝信安太守。墓志铭中所谓“隋衢州刺史”的提法,虽有瑕疵,但基本上不能改变钟琮作为信安太守的事实。
两位信安太守的“出现”,对于考证衢州古代职官体系和梳理信安古郡历史脉络,应该小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