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考古遗址出土器物和石窟壁画的深入研究中,人们发现“杂技”这一古老的特殊技艺已走过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石器时代为了狩猎和繁衍,少数人掌握了一些自然科学及生物化学现象,并将其运用于节庆祭祀活动中。这些掌握了特殊技艺的人士逐步演变为最早的巫师和奇人异士。随着时代变迁和技艺演变,他们受到一定程度的敬仰,还引得皇家贵族争相追捧。这就形成了最早专为贵族人士集中演示特技魔幻的表演团体。随着对观赏性的需求不断提高,也就有了更为完整的节目编排。最初以较为简单的锣鼓打击乐器来烘托节目氛围,后来逐步形成完整的乐队伴奏。如今,在京剧、闽剧等戏曲表演中,还以乐队现场伴奏作为主要的舞台表演形式。
杂技在不断探索中艰难转变。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杂技表演率先走出国门,收获国外人士赞誉,快速打开国际演出市场。在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中,杂技人以独有的方式兼收并蓄,一手抓技艺传承,一手抓学习借鉴。20世纪70年代,中国杂技开始尝试与国外优秀马戏团队一起创作舞台杂技剧。此后,中国杂技快速发展,以新、难、美的严要求、高标准进入大众视野,杂技团体还常年在国外参与演出,揽获国际上大多数马戏艺术赛事金奖,以至于国内杂技人才培养一时间赶不上国内外演出市场的需求。
进入21世纪,中国杂技进入稳步发展态势。各省、市杂技团体相继推出舞台剧、杂技剧、主题剧、魔幻剧、4D杂技剧等创新剧目。在此时期,中国杂技在节目数量、样式、技术难度、编排美感和创作新意上有了很大突破。各姐妹艺术院团在相互学习中不断尝试新形式,如戏曲、舞蹈、话剧、木偶等演出中不难发现杂技和魔术的身影。在这期间,杂技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跨界学习。比如,将戏曲中细腻的肢体形态、舞蹈中优美的身体表现和话剧中的语言情感融入杂技创作中,重新焕发新的艺术魅力。
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国潮文化随之被追捧。福建杂技从未停下脚步,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方向。其中,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三届“无国界”国际马戏艺术节上,福建省杂技团参赛杂技节目《古韵新声——绳技》技压群雄,荣获金奖。该节目加入了传统戏曲元素,充分展现了博大的中华文化精髓。
由福建省杂技团精心打造的杂技与魔术秀情景剧《坊巷时光》,则是以坊巷街区为舞台场景,采用惊奇魔幻、幽默轻松的方式讲述福建故事,展现三坊七巷气韵悠长的历史。每逢重大节庆,省文旅厅都会安排省市院团下到公园、街巷、百姓舞台等场所,倾情献演快闪杂技节目,极大地满足了“闽派”文艺走近百姓的需要。
去年,福建省杂技团携手台湾知名团队创作的原创儿童杂技剧《贝壳里的秘密》推向演出市场,广受好评。除了杂技本土技艺外,该剧大胆尝试让所有杂技演员用原声开口说话,并将话剧里的叙事表现手法运用其中,让杂技和话剧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在第九届福建艺术节舞台上,很多剧目讲述坊巷历史。福建省杂技团推出优秀杂技魔术剧目《坊巷》《等雨来》,其中《坊巷》是由原有剧目《坊巷时光》优化改编而来,此剧重点讲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通过故居中的名人故事勾勒出家国情怀;原创杂技剧《等雨来》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油纸伞制作技艺为线索,借助全新的道具、音乐、移动场景,将传统杂技艺术与两岸同胞之间跨越时空的动人故事巧妙融合,这一尝试很好地诠释了两岸同根同源、双向奔赴的情感主题,是激发“闽派”文艺创新创造活力,打造文艺精品的一次探索与突破。
身处闽之源头,杂技从未缺席,未来将挖掘演绎更多、更好的坊巷故事,让“闽派”佳话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