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经网
2022年4月21日,郑州市公安局金水分局迎来两位“访客”。
一位受害者自称被金融诈骗200万,旁边跟着的中年女人席薇,不仅主动自首,还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
在接下来的查证中,这个看起来老老实实的银行客户经理,竟在13年间骗了31位客户近1.6亿元,其中6100万被她拿去打赏了主播,简直 “壕无人性”。
一年前,郑州市民朱先生带着妻子走进光大银行郑州纬二路支行。他们刚有一笔1000万理财到期,客户经理席薇热情地迎了上来。在银行明亮的营业大厅里,席薇拿出盖着公章的理财协议书,承诺“保本保息、收益高”。朱先生放心地签了字,将855万元转入了席薇指定的账户。他丝毫没有想到,这份协议是伪造的,公章是私刻的。
本是非常简单的案子:客户巨额理财资产,被银行职员多次挪用,然后,法院在一审二审给出了无耻的判决:银行无责,锅甩给了直播平台。
银行大厅里的13年骗局
席薇的骗局始于2009年。在光大银行纬二路支行担任客户经理五年后,看着每日经手的巨额资金,她心中的贪念悄然滋生。
“为了让自己过得好一点”——这个看似朴素的愿望,最终酿成了一场长达13年、涉案1.6亿元的惊天骗局。
她精心编织的谎言极具迷惑性:通过微信、电话向客户,特别是防范意识较弱的老年人,推荐所谓的“内部”理财产品,承诺“保本保息、收益超高还安全稳定”。
利用客户对银行的天然信任,席薇将他们带到自己熟悉的办公区域,在银行电脑上现场打印出伪造的理财产品协议书,并盖上私刻的银行业务专用章。
转账环节更是暴露了银行管理的巨大漏洞。在银行内部,席薇堂而皇之地诱骗客户通过大额取现再转存、电脑直接划转、现金、POS机等多种方式,将资金转入她控制的个人账户。这些异常操作在银行眼皮底下反复发生,却从未触发有效的风险监控。
“用新客户的钱给老客户付利息,自己把本金揣进兜里”——席薇娴熟地运用着庞氏骗局的伎俩。靠着不断滚入的新资金,她维持着表面的“高收益”假象,生活日渐奢靡。
从2009年6月到2022年6月案发,整整13年间,她利用银行客户经理的身份光环和私刻的“萝卜章”,将31名客户拖入深渊,涉案金额高达1.6亿余元。
6100万打赏与消失的支行
当郑州市中院的判决书揭开赃款去向时,公众错愕不已。席薇骗取的巨款并未大量用于购置豪车豪宅——仅有两辆奔驰车和一套洛阳房产,价值约100万元。真正吞噬了巨额资金的,是网络直播平台那个虚拟的“榜一”位置。
令人咋舌的是,席薇将骗来的6100余万元疯狂砸向直播间。其中,仅在映客一个平台就充值高达5951万余元,抖音平台也消耗了约170万元。她过着割裂的双面人生:白天是银行里谦和有礼的客户经理,夜晚则化身直播间里挥金如土的“大姐”。
在映客平台上,她名下的多个账号在六年时间里累计充值4091次,金额达5901万余元,进行了超过25万次打赏。其中一位男性才艺主播,因席薇持续不断的“礼物轰炸”,曾连续为其演唱8小时。
与席薇在网络世界的“慷慨”形成残酷对比的,是受害老人们破碎的晚年。案发时,31名受害者中尚有9448万元本金未能追回。其中损失最惨重的朱先生,855万元养老钱血本无归。
更令人心寒的是维权之路的阻碍。当朱先生试图向席薇的雇主——光大银行郑州纬二路支行追责时,一个诡异的事实浮现:这家支行竟悄然注销了。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曾经的银行网点如今已成为农产品展销中心的一部分。那扇朱先生曾满怀信任走进的大门,连同银行应负的责任,似乎一起被抹去了痕迹。
两级法院判决:追平台放银行?
面对近亿损失,司法系统如何定责分赔?郑州市中院在2024年1月作出的刑事判决引发巨大争议。
法院判决席薇犯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追赃部分,法院的矛头却指向了直播平台及其主播。法院认为,席薇充值打赏的6100余万元“金额巨大,不属于合理消费”,平台应能察觉异常。
据此,法院裁定“映客、抖音等平台及被打赏超过2万元的主播需退钱”,并迅速冻结、划扣了映客平台约1887万元资金。
映客平台对此强烈反弹,提出执行异议,却遭郑州中院驳回。平台委屈申诉:“我们提供的是正常服务,席薇是成年人,打赏金额呈现小额、多次特征,与平台其他深度用户行为模式并无显著异常,已尽合理审查义务。赃款转移的源头责任在银行!”
平台主张,其收取的分成符合“善意取得”原则——即在不知情且支付合理对价的情况下获得财产。
当受害人朱先生转向民事索赔,将光大银行郑州分行诉至郑州市金水区法院,要求赔偿855万元本金及利息时,结果同样令人愕然。一审、二审法院均驳回了朱先生的诉讼请求。
法院的核心逻辑是:“目前席薇诈骗一案尚未进行追缴、退赔,不能证明损失未得到弥补。” 这一冷冰冰的措辞,对于已被席薇挥霍殆尽、银行网点都已消失的朱先生而言,无异于伤口撒盐。
愤怒的抗诉与光大的沉疴
这份被受害人和公众直斥为“无耻”的判决,连法律监督机关也看不下去了。
郑州市检察院明确指出:光大银行郑州分行作为专业金融机构,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未能发现员工的违法犯罪行为,监管存在重大漏洞。银行对客户损失存在明显过错,应在刑事退赔不足部分承担相应补充赔偿责任。检察院已释放出强烈的抗诉信号。
席薇案件绝非孤立事件,它无情地撕开了光大银行内部千疮百孔的治理乱象。这家曾经的股份制银行标杆,近年深陷腐败漩涡。高层如走马灯般更迭,五年内更换了五任行长。从光大银行原党委副书记、副行长张华宇的“家族式”腐败,到连续两任光大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鹏、唐双宁相继落马,“靠金融吃金融”成为痼疾。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至2023年光大系落马的14名高管中,有7人籍贯为河南,不禁引发外界对是否存在隐秘“河南帮”权力网络的质疑。
内部管理的混乱必然招致严厉监管。仅2025年初至今,光大银行已因各类违规问题领受超2400万元罚单。经营业绩更是断崖式下滑,营收连续三年萎缩,2024年零售业务利润暴跌超90%,重组贷款激增逾两倍。席薇能在银行内部、长达13年编织惊天骗局,正是光大银行内控失效、监督缺位的最极端注脚。
法律界并非没有理性之光。在类似情节的另案——光大银行广州东风支行客户经理麦某某诈骗16名客户5000余万元案中,法院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裁决:刑事退赔不足部分,由东风支行承担赔偿责任。
“让提供正常服务、毫不知情的直播平台退赃,却让存在重大过错、本应严格管理的银行置身事外,于法于理于情都说不通!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一位资深金融法律师在点评郑州中院判决时难掩愤慨。
朱先生仍在等待再审的消息。他的855万养老钱能否追回,不仅关乎个人正义,更将检验司法系统在金融乱象中明辨是非、厘清责任的勇气与智慧。
席薇案如同一面照妖镜,映出光大银行内部盘根错节的沉疴,也暴露出某些司法裁判偏离常情法理的荒诞。若纵容银行以注销网点逃避责任,放任司法追责本末倒置,那么席薇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在银行金字招牌下掘金的巨蠹。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