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停牌逾六年的科兴生物(NASDAQ:SVA)上演了一场控制权争夺的终极对决。股东投票通过赛富基金提案,罢免由李嘉强主导的现任董事会,并选举以创始人尹卫东阵营为核心的新十人董事会。然而会议刚落幕,李嘉强即向媒体回应该决议“不合法”,双方围绕董事会合法性的死结仍未解开。
这场冲突的导火索源于科兴生物于7月初抛出的“清仓式分红”计划——总额最高75亿美元(约538亿元人民币),每股分红上限达124美元,相当于停牌前股价6.47美元的19倍。首期每股55美元的股息已于股东大会前支付,股息率高达850%,逾33亿美元现金涌入股东账户。
如此天价派现,实为新冠疫情期间天量利润的集中释放:2021年其疫苗收入飙升至193.75亿美元,净利润暴增7572%至84.67亿美元,但2023年迅速跌入亏损,非新冠业务收入始终未突破2亿美元/年。分红后,公司现金储备消耗超七成,仅剩约20亿美元维持运营,几乎掏空疫情积累。
这场分红本质是两大资本阵营的终极博弈,控制权争夺始于2016年,李嘉强在2018年通过积累股份参与了对董事会的争夺,并在2025年1月英国枢密院推翻“毒丸计划”后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公司中的地位。
停牌2000余天的股东虽获现金补偿,但科兴新冠疫苗已停产,研发投入连续萎缩,叠加审计机构辞职、年报难产,退市风险高悬,科兴的未来仍深陷资本与法律博弈的迷雾中。
850%股息率,疫情红利耗尽后的“清仓式”分红
7月9日,科兴生物召开特别股东大会。股东投票通过了赛富基金(SAIF)提出的两项提案:罢免现任董事会成员,并选举SAIF提名的十位资深董事候选人进入董事会,尹卫东阵营占据绝大多数席位。
此次董事会洗牌前,科兴生物抛出总额最高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38.51亿元)的“清仓式”分红方案,被市场视为争夺股东支持的策略,也可能意在掏空现金以削弱对手未来控制权。
科兴生物的特别股息方案堪称资本市场罕见案例,每股55美元分红对应停牌前6.47美元股价,收益率高达850%;若叠加后续拟派发的每股19美元及20-50美元股息,总分红上限将达每股124美元,相当于股东每持1美元股票可获得19美元现金返还。
截图来自科兴生物公告如此规模的派现并非凭空而来,其源头直指新冠疫情期的业绩爆发——2021年,凭借主力产品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克尔来福®在全球60余国获批使用,实现营收193.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80.33亿元,归母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为1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5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3694%和7572%。这一数字超过公司2015-2020年六年利润总和的60倍,日均盈利超2300万美元。
然而巨额收益未能转化为可持续增长。随着全球免疫屏障建立,疫苗需求断崖式下跌。2022年,科兴生物营收骤降至15亿美元,2023年甚至亏损7900万美元。
现金流方面,子公司科兴中维通过“专利费用”渠道将资金转移至开曼母公司,截至2025年中账面积压103亿美元现金。此次分红实质是疫情红利的集中释放——33亿美元首期派现已消耗积压现金的三分之一,后续若按上限派发,基本清空储备。
更深层矛盾在于产品结构失衡。尽管科兴拥有四款WHO认证疫苗(甲肝疫苗孩尔来福®、脊灰sIPV疫苗、水痘疫苗及新冠疫苗),形成抗病毒、肿瘤免疫等领域的10余种产品矩阵,但非新冠产品收入始终未突破2亿美元/年。
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海外拓展虽使外销收入增长84.33%,但总营收仍同比下降1.97%。当管理层选择将现金全数分配而非投入研发时,无异于承认转型失败——分红后科兴将仅剩年收入不足2亿美元的非新冠业务,几乎沦为壳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