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
我叫刘诗利,家住河南濮阳,农忙时在家种地,不忙的时候,进城打工赚点钱。前些天收完麦子,我就到了北京,在马驹桥附近找活儿干。早上5点多,活儿多一些,7点以后,就不好找了。绑钢筋、打混凝土、砌墙、打地面,这些活儿我都干。没活儿或者下了工,我就到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看看书。每次翻开书,都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一次待上七八个小时,感觉不赖!
没想到,我在北京图书大厦听陈行甲新书分享会的视频火了。以前听说过陈行甲老师,现场看到海报,我就过去了。结果被编辑拍下视频,上传到网上,陈行甲老师现场还送给我他的签名书。我很兴奋,也觉得幸运。
其实,我好多年前就去过北京的书店。2005年左右,第一次去北京,跟着一个老乡做地铁工程。没活儿的时候,我在路边买了张地图,看着看着,想起来以前读过一篇文章,说北京图书大厦的书多、环境好,就想着去看看。倒了几趟公交,到了大厦,一走进去,真是和文章里写的差不多嘞,不孬!比我见过的书店大多了,好几层,各种书都有。在大厦里,我问一个买书人:“北京还有啥书店?”他说还有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后来,我又去“打卡”这两个地方,怪得劲。
为啥去“打卡”?我爱看书。四年级的时候,村小张老师跟我们讲:“‘深水养大鱼’。写文章就像养鱼,你们要多读书,写作文才容易用上。”这句话我印象很深。后来,他还给我们订了《中国少年报》,班上同学都盼着看,这可能是我对读书最早的兴趣。
我爹给我在集上买过两本书,内容到现在我都记得很清楚。一本是《雷锋的故事》。雷锋去报名当兵,人家说他体重不够,他说“我还没吃饭呢”,让人家等一会儿再称,还有他开车的故事、帮助老百姓的故事。另一本是《动脑筋爷爷》,里面有各种生活里的问题,比如一个小孩问爷爷,同样周长的管子,是圆的吸得快还是方的吸得快呀?爷爷回答是圆的,因为横截面大。
初中毕业后,因为村小缺人手,我就去当了代课老师。200多个学生、5个班,语文、数学、自然、品德、体育,这些课我都教过。那时,第一节课都是阅读,我带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他们培养读书的兴趣。再后来,家里有了小孩,我得挣更多钱,就开始了一边种地、一边打工的生活。
网上火了以后,有网友给我留言:“泼天的流量来了,你要珍惜。”我在想,自己为啥火了?像我这样喜欢去书店的人也很多,可能还是因为外貌上跟“读书人”有些反差,吸引了网友。大家关注这个事,说明大家对读书和知识是很重视的,都希望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这真是好事!
我的名字里有个“诗”字。祖辈传下来的家训说,“言行合法,诗书训子,义理传家”,里面的字,就成了不同的字辈。刘家我这一辈有几十个人,都是“诗”字辈。我想,祖辈们用这些话教育后人,也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希望我们多读书、有文化、家风好。
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很多人都是这样子的。现在大家工作都很忙,好像很难抽出时间读书。但人是有一定主动性的,真想读的话,总能抽出时间。现在不光有纸质书,还有手机里的书、新闻、短视频,都能获得知识。像电焊、砌墙,工友们都可以查书查视频,怎么量长度、怎么切、怎么绑,清楚得很。读书,提高了水平,才能把事情做好。
我今年58岁,孩子也娶媳妇了。生活上他们能照顾自己,我的压力小多了。不过,活得干,还是有个事儿干着好。读书也“中”,读书不光能获取信息,还能休息放松、让人心情好嘞!
编者的话:
我爱看书。四年级的时候,村小张老师跟我们讲:“‘深水养大鱼’。写文章就像养鱼,你们要多读书,写作文才容易用上。”这句话我印象很深。后来,他还给我们订了《中国少年报》,班上同学都盼着看,这可能是我对读书最早的兴趣。
少先队员们,这是河南濮阳农民伯伯刘诗利发表在7月11日《人民日报》上的一段文字。前不久,在工地打工的他因参加一次新书分享会,视频在网络走红。
“当一名读《中国少年报》的少年,真是快乐、幸福的事情!”在《人民日报》发文的工地大叔刘诗利这样说
7月11日晚上10点多,回到河南濮阳老家的农民伯伯刘诗利,接受了《中国少年报》记者的采访。
接受记者电话采访的这一个多小时,刘伯伯站在村里的空地,用温暖坚定的家乡话,向记者讲述着他和《中国少年报》的故事——
“我对《中国少年报》的感情很深”
“你是《中国少年报》的记者?我很意外,我真的喜出望外。”刘诗利伯伯说,接到电话,他感到特别惊喜。
“我对《中国少年报》的感情很深。”刘伯伯记得很清楚,那是1978年,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开始读《中国少年报》。当时四年级有20多名同学,有一半的同学订了《中国少年报》。“《中国少年报》来了,《中国少年报》来了!”刘伯伯说,每周,大家都盼着老师带着《中国少年报》走进教室。每当这个时候,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奔向老师,刘伯伯总是跑得最快的那一个。从老师手中接过报纸后,大家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我记得《中国少年报》上的‘小灵通’。它总是播报最新的消息给大家。在报纸上,还能读到党和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当一名读《中国少年报》的少年,真是快乐、幸福的事情!”说到这里,刘伯伯不自觉地笑出了声音。他说,想起那时候读报的快乐,竟然引得现在也感受到了快乐。
那是少年被国家捧在手心里的感觉。这份幸福感,从报纸上那些饱含温度的字句中涌来,来得实实在在。
坐着、站着、走着读,
每份报纸都反复读
“每份报纸,都要读个两三遍。”刘伯伯说,每份报纸都要反复读,读了几遍之后,还要再看看,就怕有遗漏。
拿着《中国少年报》,那时的刘诗利真是一刻也不愿离手。
坐着读,立刻能沉浸在报纸的世界中,眼睛盯着那些铅字,教室里的喧闹和他像是隔了一个世界;站着读,也很寻常,教室门口是刘伯伯常待的地方,倚靠着冰凉掉漆的门框,《中国少年报》成了他最好的伙伴。小小的人儿捧着大大的报,看得入神,仿佛站在一处风景极好的山岗上。
更绝的是走着读!上下学短短一二百米的路,在别的孩子脚下只需片刻工夫,在刘伯伯这儿,却要花费更多时间——书包在肩上晃荡,他掏啊掏,“变”出《中国少年报》就开始边走边读,有时候一目十行,有时候又会被吸引,索性停下,双脚钉在路上,一个字一个字“啃”着读。乡间的小路静悄悄,仿佛只剩下风拂过纸张的声音,和少年专注呼吸的气息。
对读书最早的兴趣,
就是从读《中国少年报》开始的
“阅读是个大好事儿。”刘诗利伯伯语速总是缓缓的。回忆时,会有停顿,说起《中国少年报》、谈起阅读的时候,总是格外笃定。
刘伯伯说,自己时常想起《中国少年报》,不定啥时候就会想起,一直没有忘;后来读书读报,很容易想起小时候读的《中国少年报》;现在提起,更是感觉亲切。
“我今年58岁。读《中国少年报》的时候,是十一二岁,47年过去了,我时常回忆起它。”刘诗利伯伯说,自己爱看书,读书不光能获取信息,还能休息放松、让人心情好。而对读书最早的兴趣,就是从读《中国少年报》开始的。
来源:全国少工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