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益虎
湘江早报记者 杨文妤
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湘江新区望月湖街道岳龙社区,曾是典型的“三无”老旧社区:无封闭管理、无智能安防、无专业物业。135名党员中102名是白发苍苍的退休者,还面临着空巢老人多、陪读家长多、流动人口多的情况。
如今走进社区,158个单元粉刷一新的墙面上,居民手绘的“好人好事漫画”鲜活生动,处处可见“最美岳龙人”“文明家庭”“健康家庭”“优秀志愿者”等好人榜样,形成“人人崇尚好人、人人争当好人”的良好氛围。岳龙社区的“好人引力场”如何炼成?答案藏在党员们胸前的党徽里。
夫妻档、母子兵齐上阵,“红色管家”筑起“平安堤”
当城市沉入梦境,岳龙社区里,几束手电光仍在楼栋间游走,守护着社区居民的安全与宁静。
作为开放式老旧社区,岳龙社区十几年前发生过数起盗窃案件,治安事件更是频发。退休党员江国栋还记得2010年的那个夜晚,他目睹一起街头斗殴却无力阻止。这深深刺痛了他,促使他自费购买手电筒、安全喇叭,开启“一人巡逻”。两年间,江国栋夜巡700余次,成功制止2起校园欺凌和5起家庭纠纷。
江国栋的夜巡引发了一场“红色共振”,让越来越多的党员自发加入这场巡逻活动。2012年,在岳龙社区党支部的支持下,14名党员组建“静夜巡逻队”,形成“白天常态化巡查+夜间轮班制值守”模式,创新“喇叭宣传+隐患排查+纠纷调解”三位一体工作法。
十四年寒暑交替,静夜巡逻队的队员们每晚风雨无阻进行巡逻,发现乱停车辆进行文明劝导、发现安全隐患第一时间解决、发现急事难事第一时间提供帮助,社区居民都因为他们而感到安心。十四年来,队员换了一位又一位,但每晚雷打不动的脚步声,让“盗窃案件零发生”,也让青少年不良行为发生率下降60%。
静夜巡逻队的足迹,正是岳龙社区“红色管家”志愿体系的缩影。
岳龙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娲告诉记者,岳龙社区直管党员组成了一支50余人的“红色管家”志愿服务队,围绕邻里互助、文明劝导、安全排查、平安巡逻、健康宣传五类主题,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在岳龙社区志愿服务队里,许多“夫妻档”“母子档”共同化身“邻里管家”,如“长沙好人”肖方与儿子胡伟共同参与静夜巡逻。在这里,一人带动一家的志愿服务身影比比皆是,成为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好人基因”在楼道生根发芽,文化浸润形成“好人引力场”
走进岳龙社区,第一眼就被醒目的“好人好事榜”吸引——鲜红的表扬信和社区通报表扬挤满了公告栏。
踏入社区“美丽楼道”,年过七旬的“全国垃圾分类达人”李玲阿姨正带着外孙毛振帆清扫台阶。小男孩踮脚擦拭扶手的身影,被邻居悄悄拍下发到微信群:“瞧这‘小小楼道长’,咱们的‘好人基因’传代啦!”
事实上,“美丽楼道”正是岳龙社区“好人社区”氛围构建的关键一环。自2019年开始,社区积极响应区委组织部号召,打造美丽楼道,至今已建设美丽楼道85个。
“我们在楼道取名上很有讲究,选取了很多居民身边的榜样。起名‘劳模楼’的单元居住了一名全国劳模罗家宪,他是爱岗敬业的典范,也是岳龙社区的优秀党员。起名‘德善楼’的单元则是居住了一位以老帮老的黄仲媛老人,大家都爱在她家门口开庭院议事会。
建设过程中,居民们积极主动参与,不仅众筹捐款捐物,还有美术达人手绘漫画、书法达人捐赠书法作品装点楼道,手工达人手绘枫叶楼层牌、年轮楼层牌,老师参与楼道名设计,学生捐赠手抄报、趣味儿童画作品等。
通过党建引领构建“好人社区”氛围,岳龙社区将党的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效能,通过价值引领、榜样示范和文化浸润,激发居民向上向善的内生动力,营造邻里互助、文明友善、充满正能量的社区生态。
从“三无社区”蜕变为捧回无数荣誉的共建共享“好人引力场”,在这里,“党员红”晕染出的“好人圈”,正朝着“人人崇尚好人、人人争当好人、人人受益于好人氛围”的治理目标稳步前进,让老旧小区焕发新时代的文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