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沈阳城市性质首获“国际化”定位——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7月10日,备受期待的《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2035年)》全文正式公布,锚定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总目标,全方位打造“一枢纽四中心”,到2035年基本建成服务“双循环”、引领东北亚的国际化中心城市。
分三个阶段打造“一枢纽四中心”
锚定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总目标,沈阳市将全方位打造国际化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性文化中心,在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上勇于争先。
在第一阶段(2025-2027年)。以搭建国际化平台、营造国际化应用场景为重点,提高在东北亚地区的要素汇聚、产业竞争、对外交往能力,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在第二阶段(2028-2030年)。以强化国际性功能为重点,增强在东北亚地区的资源配置、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级,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在第三阶段(2031-2035年)。以提升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为重点,全方位提升沈阳开放动力、配置效力、科技实力、服务能力、城市魅力,基本建成服务“双循环”、引领东北亚的国际化中心城市。
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提出22项具体任务。
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打造东北亚国际航空枢纽,扩容提升桃仙国际机场,推动第二跑道建设,加快建设沈辽鞍城际铁路,推动机场融入高铁网络,构建东北亚“3小时航空交通圈”。完善高效通达的铁路枢纽,推动完善“米字形”高铁网,做好沈白高铁建设运行相关工作,积极推动秦沈高铁二通道建设。优化内捷外畅的公路枢纽,推动构建“三环、九射、多联络”高速公路网布局,做好京哈高速公路改建提升和秦皇岛—沈阳等高速公路新建项目相关服务保障工作,积极融入国家高速公路网。到2035年,建成开放、高效、智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加快高端化升级示范,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加快补齐工业“六基”领域短板,全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攻坚战。推动智能化转型赋能,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做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绿色化低碳转型,开展绿色制造企业培育工程,鼓励领军企业实施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推进服务化转型升级,做强检验检测服务,争创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壮大工业设计产业规模,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到2035年,制造业发展层级整体跃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培育壮大新产业新赛道
构建“4+8”未来产业发展体系,推进智能服务机器人、高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四大优势产业未来化,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重点攻关高动态、高精度传动等机器人关键技术,高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加快推进新型无机非金属智能材料研制和创新应用。推动先进炭材料、空天装备等八大前沿颠覆技术产业化,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速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融合,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标杆示范城市。到2035年,形成区域协同、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未来产业集聚区。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打造国际化消费商圈,持续打造“约沈阳、悦消费”品牌,提升中街、太原街等核心商圈影响力。建设特色商业街区,提升西塔、北市、中山路欧风街等特色街区品质,构筑异域风情休闲街区。培育时尚化消费场景,发展首发经济,持续开展新品首发首秀首展活动,打造“越夜越沈阳”城市夜经济品牌,提升“中国啤酒之都”“沐浴休闲之都”等品牌国际影响力,谋划国际啤酒节、中国沐浴博览会等活动。创新多元化消费业态,用好用足部分国家人员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大购物退税店、免税店规模,探索“以移动支付为主体、银行卡支付为重点、现金支付为兜底”的支付服务新体系。到2035年,具有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打造文体旅深度融合新典范
发展高品质文化产业,做大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数字文化、网络文化等新业态,加快建设20条特色文化产业街区,打造沈阳方城、红梅文创园、1905文创园等文创品牌,研发特色非遗衍生品及现代文创产品。建设国际体育赛事名城,持续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聚焦“双运之城”,推进王家湾冰上运动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好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沈阳赛区筹办工作。推进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精心谋划“四季游”主题活动,建设北国冰雪旅游胜地。到2035年,文体旅产业向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深入迈进,逐步建成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
本报记者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