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里的所以文言句式。详细点哦!拜求咯!
创始人
2025-07-11 03:44:40
0次
《石钟山记》里的所以文言句式。详细点哦!拜求咯!
①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者……也”式判断句)
窾坎镗鞳: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1)郑人把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
单独看,这个句子翻译为“窾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的歌钟声”。但是,联系上下文和苏轼这时说话的口气来看,这个句子最好还是译成“刚才那水面上发出的窾坎镗鞳的声音,就像是魏庄子的歌钟响起来时的那种乐器声音一样啊”。
②此所以不传也。(“……也”式判断句)
所以:复音虚词。相当于“……的原因”。
传:流传,传布,传说。
单独看,这个句子就是“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但是,从上文提到的来看,这个句子还是翻译为“就是这几种情况,才使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没有在世上流传下来”。这样,当更加符合苏轼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的心情。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倒装句)
铿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有声:(敲击后)发出响声。
这是一个定语后置的倒装句式,原应是“铿然有声之石”的倒装。“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之(的)”。这个句子按习惯应译为“敲打之后能发出铿锵声音的这种石头”就顺畅些。
④得双石于潭上。(倒装句)
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倒装句,即“于潭上得双石”才是正常语序。其中“双石”是指李渤在访郦道元关于石钟山遗踪时,在“南隅”“忽遇双石”的“双石”--也就是课文上所说的“南声”“北音”之石。这个句子很简单,就译成“在深潭边上找到两块石头”。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倒装句)
这是一个宾语(“余”)前置的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否定式文言句,二是前置的宾语词性是代词。在这个倒装句中,代词“余”作宾语前置到动词“欺”的前面。这个句子翻译为“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石钟山记》的所有文言句式:
一、 判断句:
1、 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2、 古之人不余欺也。
3、 此世所以不传也。
二、倒装句
1、得双石于潭上(状语后置句)
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而大声发于水上
2、石之铿然有声音(定语后置句)
3、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句)
余是以记之
三、省略句:
1、郦元以(之)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3、(余)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4、(余)独与迈乘小舟
5、磔磔(于)云霄间
6、(余)徐而察之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