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从工业历史遗存到创新活力空间,西城区不断探索城市更新路径。天宁1号、新华1949、紫园·新风里,这些曾经的工业遗址,经过重塑,如今焕然一新,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和市民休闲活动新空间。
地点: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
废弃热电厂走出生态共生之路
盛夏时节,天宁寺塔巍然屹立,一墙之隔的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以下简称“天宁1号”)生机盎然。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天宁1号前身为始建于1972年、1980年全面建成的北京第二热电厂。历经近30年运转,电厂于2009年正式关停,如今已蜕变为融合历史、科技与文化的城市新地标。
现代园区的创新活力与古塔的历史古韵在此交融共生
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里,老烟囱与现代园区景致相映成趣
漫步园区,最先看到的是醒目的“天宁1号”园区标识,工业风格的红砖、现代化的玻璃幕墙与老厂房原有的钢筋结构巧妙融合,让人感受到新旧交替的鲜明对比。在园区的核心地带,一座高耸入云的老烟囱巍然耸立,成为整个园区最具标志性的景观。
园内如同一座露天工业博物馆,锈迹斑驳的老水泵、电机、汽轮机叶轮等设备艺术化地陈列于园区绿地之间。最有趣的是昔日热电厂的潜污泵被创意改装成世界时钟,引得不少游客驻足拍照留念。天宁1号不仅拥有丰富的工业元素,更是一座零碳智慧园区。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光伏发电车棚、太阳能供电座椅和智慧照明系统等设施随处可见,实现园区能源100%清洁电力供应。园区还设有“碳中和罗盘”等直观科普设施,向公众传播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
园区内独特的空间设计也吸引不少年轻人和家庭前来打卡。其中最受游客青睐的是顾己咖啡,这家主打“自我关怀”理念的咖啡馆,外观酷似巨型胶囊,店内环境宽敞雅致,三楼的露台更是园区最佳观景地,天气晴朗时,可以将高耸的烟囱与古朴的天宁寺塔尽收眼底。“在这里喝咖啡,既能感受工业风格的独特韵味,又能远眺历史古迹,是繁忙都市生活中难得的放松时刻。”游客小李说道。
高挑厂房改造的现代剧场、文化艺术展厅和公共会客空间也备受游客们喜爱。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23年,天宁1号东方艺空间正式启用,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与中国华电集团共同打造的集演艺、展陈、研修、新消费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演艺新空间。剧场由工业车间改造而成。空间内配备完善的灯光、音响设备,并设置两个可以满足30人同时化妆的化妆间。小而美的剧场空间让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更近,更加方便彼此之间的互动。
丰富的文化设施与文创业态,不仅为园区增添了艺术氛围,也为广外街道提供了活动空间。前不久,“古刹天宁 纸鸢筑梦”广外街道风筝艺术展就在此举办,造型各异的风筝色彩绚丽、栩栩如生,现场还设有手工风筝制作体验环节,孩子们在家长陪伴下亲手绘制、扎制风筝,共享亲子乐趣。不少居民表示,这类贴近百姓生活的活动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更让大家感受到社区温暖与邻里情谊。
从烟囱林立的热电厂到充满创意活力的文化科技园区,天宁1号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也体现了老城区在城市更新中的独特魅力。天气凉快时,家住附近的李阿姨会带着孙子在园区的草坪广场玩耍,小朋友们可以自由奔跑,大人们则坐在长椅上聊天赏景。“以前根本不敢想象,这里还能变成这么时尚、舒服的地方!”李阿姨说道。未来,天宁1号还将继续探索文创、科技、生态共生之路,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更多可能。
地点: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
传统印刷厂打上文化金融标签
在北礼士路西侧、车公庄大街南侧,喧闹街区的包围中,一方静谧小院悄然伫立。这里是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以下简称“新华1949”),其前身为新华印刷厂。作为西城区老厂房改造的典型代表,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焕发着全新的生机。
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在设计中融入巧妙构思
7月4日,一场夏雨将北京冲刷得清爽宜人。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门前,“新华1949”印章形状的标识古朴又醒目,踏入新华1949的大门,满目皆是沁人心脾的绿意,潮湿的空气裹挟着草木的清香。爬山虎在雨水浸润后愈发鲜活,深绿与浅绿层层叠叠。
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建有多层停车场
而被绿意层层环绕的,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红色小楼——多家文化金融类科技企业在此扎根发展。行至A33开心麻花剧场前,一扇高大的红色铁门格外醒目,锈迹斑斑的表面无声诉说着这里作为印刷厂的往昔岁月。“这里文艺气息浓厚,环境安静,特别适合搞艺术创作。”一位工作人员笑着说,“园区里的咖啡角闹中取静,午休时买杯拿铁,伴着舒缓的音乐放空片刻,下午创作思路都更顺畅了。”
是什么赋予了这座园区别具一格的文艺气质?这得从它的“前世”——新华印刷厂说起。
据了解,新华1949总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其前身为1949年成立的新华印刷厂,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大型印刷厂。此后,它历经多次合并与归属变更,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工业基地。
随着时代更迭与城市功能的迭代演进,传统印刷产业逐步踏上转型之路。 2011年,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土地正式启动改造工程。在改造过程中,规划方始终秉持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开发理念,巧妙地将传统建筑风貌与现代创新思维深度融合,最终将其打造成充满活力的文化金融创意基地。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里既留存了老厂区的岁月韵味,又注入了文化金融产业的蓬勃生命力,已然成为车公庄区域城市更新进程中一张亮眼的发展名片。”
产业园文化墙以活字印刷为创意唤醒人们对老厂房的追忆
为了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园区历史脉络与改造魅力,规划方还在细节之处添加了不少巧思——院内各种构筑物的装饰都围绕着印刷主题,无论是镂空文字墙面、雕花围栏,还是印有活字纹路的步道,处处彰显韵味。此外,每一幢楼前都悬挂有原建筑功能的介绍,如“23幢原为厂区纸张整理仓库,4幢原为收集库房……”留意到这些文字的游客总会放慢脚步,兴致勃勃地对照着眼前建筑,试图还原它曾经的模样。
经过多年的改造与运营,如今的新华1949已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金融创意基地,深度构建起文化赋能金融、金融反哺创新的产业生态闭环。未来,园区将以“文化+金融”为双轮驱动,持续释放创新活力,为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地点:紫园·新风里
公交厂房变身多功能生活空间
正值午后,紫园·新风里园区内,下了班的白领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手握冰咖啡闲庭信步。放了暑假的孩子们在巨大的艺术造型间穿梭,阳光映照下巨型紫色“ZONE”字母熠熠生辉,门口憨态可掬的狗狗雕塑歪着脑袋迎客,萌趣的大黄鸭装置则与“北京”墙体艺术字相映成趣,交织成一片灵动的生活景致。
紫园·新风里的创意文化墙为老厂房增添了潮流时尚元素
循着热闹声登上二层的福地市集,“新鲜杨梅八块九一斤咯!”“刚到的水蜜桃,又大又甜哟!”各水果摊前早已人声鼎沸,摊主们扯开嗓子吆喝着。在“打这儿是水果”摊位前,顾客黄先生琢磨片刻,挑了一斤杨梅装进袋中:“小暑已至,正好适合泡杨梅酒。这儿的瓜果蔬菜新鲜水灵、品相上佳,最关键的是价格实在。”
而在市集的灯箱上,“来了您内”“倍儿甜的瓜”“甜巴丝儿丝儿”等烟火气十足的老北京俏皮话接连映入眼帘。黄先生就住在附近的新风南里小区,自打去年市集开业便常来光顾,时至今日,他还清晰记得第一次逛市集时的场景。当时他逐字念着灯箱上的北京话,念到“颠儿颠儿”时却犯了难:“虽说在北京待了二十年,还真没听说过这个词。”后来特意查过才知道,原来是“开心地跑开”的意思。“买菜还能学北京话,这地儿真稀奇,还涨了知识。”黄先生笑着说。
市集里这些带着老北京烟火气的巧思,恰是紫园·新风里在空间更新中注入的人文温度。
据了解,紫园·新风里总占地超4万平方米,由13栋风格各异、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这片区域20世纪50年代为汽车公司修理厂,70年代改为公共汽车大修厂,90年代为天秀市场,几十年间多次变换功能属性,却始终存在空间利用效能不足的共性问题。
去年,在西城区的整体规划部署下,通过推进疏解腾退、优化规划设计、实施建设改造、提升景观风貌及精准选商育商等系列举措,园区原本陈旧、低效、杂乱的环境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善。“在城市规划师的精心设计下,园区从破旧厂区蜕变为潮流街区,匠心打造了‘康定斯基的定律、莫奈的池塘、蒙德里安的小路、卢梭的丛林’4个主题艺术区域,吸引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前来打卡。”园区管理方甲子物业负责人张瑞楠介绍道。
如今,园区从昔日单一功能的旧厂区蜕变为集社区配套、文化办公、艺术美育、公共服务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美好生活空间,成功实现“老旧厂房提质焕新、老旧街区颜值焕新、老旧城区活力焕新”的更新目标。同时,园区还可灵活举办艺术展陈、文化论坛、商业发布、运动休闲、娱乐演出等各类活动。
从斑驳老旧公交厂房到充满活力的城市新地标,紫园·新风里以“更新”为笔,以“活力”为墨,书写了老旧城区焕新的精彩答卷。
评论
以文化传承赋能城市更新
从20世纪工业化发展时期走来的北京,如今已踏入城市更新、文化创新的新征程。作为工业遗迹的象征,大量老旧厂房近年来不断转型升级,推进城市“织补更新”。通过盘活利用,老旧厂房成为承载首都文化发展的新空间,推动首都文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西城区积极推动老旧厂区改造工作,让昔日废旧厂房“旧瓶装新酒”重获新生,为核心区注入发展新动能。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前身北京第二热电厂于2009年关停,通过保留高耸烟囱等工业记忆、植入文化科技新业态,老厂区成功转型为智慧园区。园内锈迹斑斑的水泵、汽轮机叶轮等老设备化身艺术装置,昔日的潜污泵被改造成世界时钟,引来游客驻足拍照。高挑的老厂房车间改造成演艺空间,每年举办上百场文化活动,成为周边居民的文化客厅,工业遗存与现代生活在此交融共生。
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前身为1949年建成的北京新华印刷厂,主业外迁后曾闲置大批厂房。改造中遵循“新旧共生”原则,拆除低效建筑,保留“大字本楼”“苏式折板屋顶”等历史元素,赋予空间新旧融合的独特韵味。如今园区引入100多家文化创意企业入驻,成为中心城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新高地。
在德胜街道,公交大修厂摇身一变成为烟火气十足的紫园·新风里文创生活园区。开园仅半年,通过升级改造,实现了“老旧厂房提质焕新、老旧街区颜值焕新、老旧城区活力焕新”。傍晚时分,白领在街区打卡、居民在市集悠然采购,传统与潮流在此交融。
老旧厂房的改造升级有效盘活了城市中闲置存量资产,将历史包袱转化为发展优势。不仅带动了区域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活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与此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生活休闲等多种业态入驻园区,为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体验和丰富的公共服务,让曾经封闭的工业厂房变成了充满温度的城市公共空间。居民在这里感受到城市更新带来的新气象,享受到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成果。
老旧厂房的华丽转身,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重塑,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西城区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工业遗产价值,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让历史与现代交融,工业与创意共生。
从北京第二热电厂到天宁1号,从新华1949到紫园·新风里,西城区善用“绣花功夫”,盘活工业遗存这一“富矿”,拓展空间承载力与文化创造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来源:北京西城
作者: 付善元 张怡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