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鸟瞰五家渠第一幼儿园。该幼儿园是山西省对口支援六师五家渠市的民生项目之一,占地面积35000多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可容纳400多名幼儿学习生活。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兵团主场活动中,来自山西的糖塑艺人在教小朋友创作动物糖画(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晋疆一家亲 民歌传万里”《经典民歌》国庆专场晚会在五家渠文化中心上演,来自山西省的民歌艺术家轮番登场,为五家渠市的观众献上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大餐(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在五家渠图书馆,市民正在看书。该图书馆是山西省援建的重点惠民项目之一,是一座集藏书、阅览、展览、研究等为一体的开放性、多功能、现代化公共图书馆(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山西省援疆干部、六师五家渠市卫健委副主任李艳(右二)在六师医院指导工作(资料图片)。 左宏洲 摄●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谌慧
绵绵汾河水,殷殷青湖情。
自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第5批94名计划内援疆干部人才、360余名柔性援疆干部人才从汾河之畔来到青湖岸边,在产业发展、教育援疆、干部人才交流合作、文化润疆等工作中持续发力。一项项民生工程温暖民心,一场场文化盛宴绽放光彩,73个援疆项目在六师五家渠市多点开花,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山西答卷”。
一
“羊肚菌原基形成期,土壤湿度应调整至60%—65%,同时确保空气湿度维持在80%—90%。”7月8日,在六师军户农场九仙菇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设施园艺基地内,山西省援疆干部人才、六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凌亮正在给种植户黄先军讲解羊肚菌种植要点。
黄先军告诉记者,该合作社依托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成立了六师农业科学研究所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经过山西援疆专家科研团队4年的研究与探索,逐步总结出一套适合新疆本地种植的羊肚菌高效栽培模式。
近年来,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六师五家渠市分指挥部始终把“引智”作为撬动“兴业”的支点,以智力赋能破解发展瓶颈,让援疆从“送物资”的短期输血,转变为“育能力”的长效造血。在凌亮等专家的带动下,棉花、食葵、瓜类等新品种,抗虫棉优异新品系,珍稀食用菌品种逐一引进,珍稀食用菌栽培示范点逐步建立。
智力扎根催生产业蝶变,从山西农业大学与六师五家渠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建立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兵团六师科研工作站,到山西奔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六师五家渠市达成合作,共同布局开发区新能源物流产业,当技术沉淀为效能,经验转化为动能,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六师五家渠市分指挥部已初步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与六师五家渠市共同书写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二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自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六师五家渠市分指挥部始终将民生福祉放在援疆工作的核心位置,以“组团式”援疆为抓手,深耕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用真金白银的投入、实实在在的举措,擦亮职工群众幸福底色。
教育领域,70余个名师工作室成为教研“孵化器”,500余次传帮带活动、1000余节同课异构课堂,让先进教学理念在互动中生根;国家级、兵团级、师市级课题的联合攻关,推动教育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青年教师在“一带一”“一带多”的师徒结对中快速成长,一支“带不走”的优质教师队伍正在成型。山西34所学校与六师28所学校建立共建关系,带动两地开展线上线下各类教育教学交流活动百余场,惠及师生逾万人。
医疗领域,六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这其中离不开援疆医生的辛勤付出。2025年,六师医院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援疆“奇台”模式为六师奇台医院的升级改造和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技术保障,成为山西和兵团的援疆品牌。2025年,六师奇台医院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三
5月中旬,六师新湖农场文创街被山西彩虹乐队专场演出点亮。这是2025年新湖农场首届文化旅游季活动之一,也是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六师五家渠市分指挥部携手山西文艺工作者跨越2000多公里奉上的文化盛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六师五家渠市分指挥部以增进“五个认同”为核心,秉持“有形、有感、有效”理念,将文化润疆工作化作连接晋疆的情感纽带、筑牢自信的精神基石,通过一系列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举措,让中华文化在天山脚下生根结果,让文化自信在交流交融中愈发坚定。
文化润疆,首在“润心”。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六师五家渠市分指挥部紧扣“润”字做文章,用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将兵团精神、家国情怀融入其中。微电影《天边一棵树》在师市主流媒体热播,以光影讲述五家渠的奋斗故事;话剧《北塔山》聚焦维稳戍边使命,用舞台语言诠释忠诚担当,师市文化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文化传承,离不开人才的接力。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六师五家渠市分指挥部紧扣“文”字做培训,为受援地培育“带不走”的文化“生力军”。晋城摄影展、大同碑刻拓片展在六师五家渠市美术馆开展,35名六师文化骨干走进山西博物馆协会培训,150余名文旅从业者接受“送教上门”指导,120课时的基层文化人才培训班……从文物管理到文艺演出,从理论知识到实操技能,当基层文化人从“学习者”成长为“传承者”,文化润疆便有了扎根土壤的生命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了坚实支撑,民族自信的底气愈发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