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刘德炳
农业粪污处理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但是在江西省新余市,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这里实现了“粪污变沼气,沼液育良田”,农业粪污变废为宝。
几个高大的罐体挺立在厂区里,机器隆隆隆地轰鸣着,农业粪污经过特制的管道被输送到不同的罐体里,经过一系列处理,最终变成一袋袋的有机肥,这里正是江西正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正合公司)的厂区。
7月8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江西省新余市,中国工业报社采访报道组随队走进落户于此的江西正合公司。
江西正合公司董事长万里平指着罐体说:“这几个罐体一方面规模化生成沼气,另一方面制取有机肥,经过这两个关键步骤,农村粪污被无害化处理,变成了有机肥,有效地化解了农村粪污等农业面源污染难题。”
打造“N2N”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万里平表示,江西正合公司已经构建起以沼气站粪污集中处理、集中供气、沼肥综合利用为主的“N2N”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清洁能源与有机肥料,走出一条“废弃物-能源-肥料-种植”的生态循环发展之路。
“第一个N是上游的多家养殖场,第二个N是下游的多家农业种植大户。”万里平告诉中国工业报,“从流通形式来看,我们在中间起到了一定的联结作用,通过我们的技术变废为宝,解决了前后两端的难题;但从根本上看,这是社会生产高度分工的产物,是绿色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万里平给中国工业报算了一笔账。对于养猪场而言,一方面,自建粪污处理设施投入高、效益低;另一方面,由于猪周期等因素影响,加一步加剧投资风险,综合算下来,养猪场自建粪污处理设施的意愿并不高,即使自建,每头猪的环保投入成本在50—60元,而通过他们集中处理,平均投入成本只有20元。
“绿色技术和模式的发展降低了环保成本。”万里平表示,更重要的是,这一“N2N”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能够解决规模化养殖污染问题,还能促进了生态养殖业、生态种植业等产业的发展。
具体而言,一是形成专业化的运行机制,建立全寿命周期全链条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的绿色发展水平。江西正合公司把种植、养殖、政府监管和第三方服务等方面工作有机结合,实现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处理专业化、利用市场化、监管可视化、产业生态化”,养猪场想通过江西正合公司处理粪污就必须满足一定指标,包括节水等,通过这一市场机制倒逼养猪场加强节水节能,环保的压力反而提升了养猪场发展水平和盈利能力。
二是进行区域性的资源统筹,集中收集处理渝水区范围内的各类农业有机废弃物,如畜禽粪便、秸秆等,可以大规模地处理农业面源污染。目前,江西正合公司处理新余市渝水区142 家养殖场、年出栏60万头生猪产生的粪污。
三是带来一系列综合收益。通过沼气发酵和堆肥处理,年发电 2000 万度,产有机肥3万吨,可替代化肥4000吨,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还能提升耕地肥力,提升了新余蜜桔、翠冠梨等果品品质和口感,间接带动农产品加工和商贸文旅的发展;另外,在运输等环节,“公司+合作社”的模式带动了数百位村民在当地就业增收。
以“公司+合作社”方式联农带农
伴随着其“N2N”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成熟,江西正合公司正快速进行市场布局。2018年起,公司在定南县、崇仁县、南昌市新建区等地推广这一模式。
新余市渝水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渝水区坚持“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循环利用”的绿色发展理念,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支持第三方专业化企业开展粪污集中收集处理利用,通过市场化行为,将养殖业主、种植业主、城镇居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得沼气工程原料有来源、产品有出路、管理有保障的“N2N”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多赢效果。
对此,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肖玉琴向中国工业报表示,江西正合公司打造的“N2N”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双向服务本土养殖业和种植业,不仅解决规模化养殖的粪污处理难题,而且通过绿色生态循环技术,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生产有机肥,改良土壤,助力本土农产品增量提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通过公司+合作社的方式联农带农,是绿色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践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