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珠海东澳岛正以一场深度融合航海文化与海岛旅游的创新实践,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发展注入新活力。7月8日,“创建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万山行动”启动仪式在东澳岛举行,万山区管委会、中山大学、格力集团三方携手,以航海文化挖掘为核心,构建“文旅+科考”发展新模式,推动海岛旅游从资源依赖型向文化赋能型升级。
政企校协同发力:锚定“百千万”海洋实践坐标
启动仪式上,珠海市政府、中山大学、格力集团等多方代表齐聚东澳岛,明确行动核心方向。万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万山行动”将深度融入“百千万工程”县域经济提质布局,通过康养产业突破与文旅融合创新,推动海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广东滨海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
中山大学校领导林天歆提出以“生态优先、文化为魂”理念赋能行动,将高校科研资源与海岛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格力集团则展现了企业参与海洋经济建设的实践决心。随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何莽详解行动规划,涵盖生态保护、业态创新、品牌打造等核心板块,为“百千万工程”在海岛的落地明确路径。
启动环节,嘉宾共同点亮装置,标志着这一承载海洋经济创新使命的行动正式启航,为广东“陆海统筹、山海互济”的发展格局再添新支点。
航海文化遗产活化:从历史遗址到体验场景
东澳岛作为万山群岛中人文历史古迹最多的海岛,拥有3000年前的古沙丘遗址、清代铳城、海关遗址及“万海平波”摩崖石刻等珍贵文化遗产。此次行动以“大航海时期中国海岛文化交流”为主线,将这些静态遗址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场景。
在清代铳城遗址,项目团队复原了古代海防军事场景,游客可参与“烽火台信号传递”互动,感受清代海岛防御体系;海关遗址则被打造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体验馆”,通过AR技术重现19世纪粤澳海上贸易盛况。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专家团队透露,后续将联合历史系开发“航海文物微展”,让游客在环岛游览中邂逅“会讲故事”的海洋文化遗产。
海岛文化IP体系构建:从风情符号到产业生态
为系统性地打造可感可触的海岛文化IP,构建视觉统一、特色鲜明的海岛风情体系,并最终形成主客共创的文化生态。以海洋文化与渔村传统为核心,构建海岛主视觉体系。这包括设计海岛主色调(如粉色、蓝色)、吉祥物、特色服装风格(如岛服,巧妙融入鲸鱼、海星等海洋元素)等基础符号,赋予文化高度辨识度。同时,将这一视觉体系延伸应用至产业融合层面,对海鲜产品、海味干货等进行统一的海岛风情包装设计,并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如海洋主题明信片、渔民故事绘本),打造“文化消费+农产品销售”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叙事力。
同时,对环岛步道、观景凉亭、码头等公共空间进行深度风情化改造。通过精心设计的建筑、景观、小品及艺术装置,将抽象的海岛形象具象化、可视化,使海岛美学元素融入游客的日常体验动线,显著提升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与沉浸感。
各处细节也经过了精心设计,革新环卫、酒店、民宿等服务人员的职业着装摒弃通用制服,采用专门设计的、具有浓郁东澳岛风情的服装,使其风格与海岛主视觉体系保持高度统一。此举旨在强化服务场景的“沉浸式风情体验”,让服务人员本身也成为流动的文化符号,加深游客对海岛特色文化的感知。
这场发生在南海之滨的文旅创新实践,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触摸历史、对话海洋”的独特体验,更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赋能旅游、以旅游传承文化”的海岛发展新路径。当游客漫步东澳岛的听涛石廊,脚下的每一块礁石都在诉说航海往事,眼前的每一朵浪花都在激荡文化新篇。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责编:李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