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司法行政领域代表围绕“践行为民宗旨 建设法治中国”分享了各自的故事和心路历程。
张毅是来自广州仲裁委员会的一名仲裁员,17年来,他参与办理的仲裁案件超过4000件。“利用仲裁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普惠均等、高效便捷、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是我的职责所在。”张毅说,“作为一名仲裁员,我也经常有计划地走访社区、工厂、企业,跟大伙聊一聊法律问题,始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保障就在自己身边。”
自2016年从事政府法治工作以来,北京市司法局行政复议一处一级主任科员蔡小凤高效办理了1000多个行政复议案件。她一面倾听群众诉求,释法说理;一面检视行政行为,监督纠错,成功化解了不少案件。“我坚信,只要坚持依法办案,复议为民,就能在行政机关与申请人之间搭起一座‘正义桥’‘连心桥’。”蔡小凤说。
“这是我的‘法律明白人’证书。”来自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金其华举着一本红色的证书,自豪地给大家展示。金其华是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夏店镇砖佛寺村村委会主任,扎根基层30多年,见证了法治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作为“法律明白人”,金其华走到哪里,就将普法工作做到哪里。“如今,家家守法、人人用法成了村里的新风尚。”他自豪地说。
刘沫含是吉林衡丰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党员律师。从2019年7月起,她先后参加司法部“援藏律师服务团”和“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法律援助中心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法律援助中心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援藏援疆期间,他累计为各族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对我个人而言,最珍贵的收获是群众的那句朴实的‘共产党好、法律公道’。”刘沫含说。
1994年参加工作,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司法局西村司法所所长魏官元已在基层一线工作31年。多年来,他骑着“老魏党员摩托车”穿梭于西村乡的街头巷尾、田野之间,成功调解纠纷2400多件。对于魏官元来说,他的工作中化解的不少矛盾都是家务事。“窍门有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就是对这份事业打心眼儿的爱。”他说,“今后只要乡亲们需要我‘魏司法’,我那辆老摩托就能咣当咣当地跑下去。”(本报北京7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