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关注
近日,江西瑞昌一名中学教师,因为有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中未填报北大、清华,选择了其他名校,在“清北团队合作群”内“控诉”学生,并宣告将解散该群,在网上引发热议。网传图片显示,该教师在群内表示,三名学生不听学校、老师、家长的劝告,“完全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将我们所有的感情都归化为零”,还说这些学生使得“家长无奈、老师无语”,这是“班主任教育的失职”。
7月7日晚间,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发布情况说明,证实事件当事人为该校教师漆某芳,并称当事人已经在教师会议上作出了深刻检讨,充分认识到个人行为的不当。通报还表示:目前,学校和漆某芳老师已向学生及家长表达了诚挚歉意,争取他们的谅解,三名学生已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
从高考志愿填报结果确定、当事教师在群内“控诉”,到校方发布情况说明,这场舆论风波最终以当事教师认错道歉而落幕,这一结果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毕竟,高考事关千千万万名年轻学子的前途命运,志愿填报应当以遵循学生真实意愿为原则。
北大、清华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顶尖学府,其声誉与地位不言而喻。对广大高考考生而言,在他们为这场“人生大考”奋斗前行的路途中,这两所学府往往也在地平线的远方扮演着“指路明星”的激励作用。然而,考生对北大、清华心存向往是一码事,到了志愿填报时,如何根据考出的成绩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又是另一码事。就算学生加入了“清北团队合作群”,也并不意味着填报志愿时一定要选清北。
从报考规则上看,考生本人无疑对其志愿拥有最终决定权,不论是教师还是其他人,都应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和自主权。从现实利益的角度出发,高考志愿填报需要综合各种因素考量,并非只看学校排名、不看具体专业、一味“冲高”那么简单。
对于一些高考成绩徘徊在北大、清华提档线附近的优秀考生而言,他们如果选择冲击清北,专业的选择非常有限,很可能被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录取。虽然能得到“Top2”的名头,却未必能实现个人的职业志向。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有机会进入北大、清华的学生选择其他一流高校中自己更喜欢的热门专业,完全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旁人也没有理由武断地说,他们的录取结果就一定比进入北大、清华要差。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仅仅因为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建议报考北大、清华就“破防”,恐怕就没有明确自己的定位,更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为人师者,不仅要在知识层面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也应以学生为本,成为学生追求人生理想路途中的协助者。
这名教师的言行固然不妥,但更重要的,是找到导致部分教师观念发生偏差的根源。如今,教师想方设法“劝”高分考生报考北大、清华的现象,仍然在不少地方存在。对此,有必要追问:到底是什么样的“指挥棒”,驱使这些教师宁肯忽视学生的个人意愿和职业理想,也一定要将学生“塞”进北大、清华?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可能要到某些中学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设置的激励机制中去找。
在网上,不难找到历年来各地重点中学发布的“高考喜报”,几乎所有学校都会将考上北大、清华的人数单列出来。相比之下,考入其他一流名校的学生则很难得到同样的“待遇”。与此同时,一些中学也会公开发布对教师的表彰信息,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数量,也都被视为格外重要的指标。各种消息来源显示,在不同地方,中学教师每培养出一名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可能得到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奖励。而如果一名学生考出了超过北大、清华录取线的成绩,却选择了其他学校,可能就意味着其教师奖金打了水漂。在这种情况下,无怪乎会有个别教师“急火攻心”。
如今,社会各界对高校的认识、对学历的认识,正在变得越来越理性。对考生而言,选择理想的大学和专业,早已不再是一场“追逐名校”的游戏,而需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现实需求。相比之下,各地的中学与教育主管部门,不妨也与时俱进,对考核教师、考核学校的标准进行合理优化调整,适度给“名校崇拜”降一降温,逐渐打破单一维度的评价取向,从而使所有教师都能保持平常心,帮助学生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