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锐见
酷暑难耐,到餐厅、商场里“蹭”个空调?近日,江西一家华莱士快餐门店,老人扎堆“蹭”空调,店里喇叭播放“这里不是老年活动中心”的视频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之所以引发热议,是因为视频中的老人几乎“占领”了整个餐厅,有的还光脚踩凳。该门店员工无奈地表示,喇叭喊也没有用,说什么老人们也不听,有的顾客见状直接就走了。对此,当地工作人员回应,已派人处理,老人们已被劝走。
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蹭”空调的也并不都是老人。
快餐店作为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其核心功能是提供餐饮服务。当大量人员长时间占据座位却鲜有消费,甚至出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时,直接挤压了商家的经营空间。这种超出企业社会责任合理范畴的负担,若由商家独自承担,既不公平也难以为继。
“蹭凉风波”,如简单“劝离”,只能治标,无法治本。那些被 “劝走” 的人,转身可能再去寻找下一家门店。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城市是否准备了足够友好的纳凉空间?
破解这一矛盾,可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公共纳凉体系,提供制度性的公共服务。如,南京开放22个人防工程供市民纳凉避暑,里面免费提供饮用水、无线网络、便民药箱等设备和服务;上海徐汇区虹梅街道社区食堂在非用餐时间也对外开放,从早晨7点至晚上9点,供市民避暑降温……这些做法证明,通过盘活公共资源,优化服务供给,完全可以让市民有更多更体面的纳凉选择。
推动商业场所与公共需求的柔性衔接同样重要。可以通过沟通协商,鼓励商场、超市等具备条件的场所,在非高峰时段划定专门区域作为临时纳凉点。此外,还应发挥社会力量,组织志愿者提供引导服务,协助维护纳凉场所秩序。
高温不仅考验城市的“抗暑”能力,更丈量着社会治理的温度与精度。当冷气不再成为稀缺资源,当纳凉场所足够便捷,高温下的城市,将更添一份从容。
敏锐观察 洞见前沿
撰稿:张鸿燕编辑:张力伟主编:杨洋制作:南京广电融媒新闻中心
部分素材来源:极目新闻、大河报
【责任编辑:潘容】
上一篇:成都检察通报涉企检察工作情况:保护企业不因“小错”影响生存发展
下一篇:康平科技A股股东户数减少186户降幅1.65%,流通A股户均持股8682.28股增幅1.68%,户均持股市值21.95万元降幅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