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清北光环的究竟是考生还是老师#【#不唯清北回归个人发展的坐标#】2025年高考放榜后,江西某高中三位高分考生放弃清华大学等TOP名校,转而选择心仪学校的热门学科。班主任难掩失望,在班级群写下“教育失败”的长文后解散群聊,痛陈“学校投入百万资源”“教师带病陪考无休”的心血付诸东流。这一事件迅速引发舆论热议,也撕开了当下教育中一道深刻的命题:名校光环与学生选择权,究竟孰轻孰重?学生的“不走寻常路”,实则是理性与勇气的体现。“05后”用分数“兑换”了一个更契合自身发展规划的未来。这种务实考量,恰恰是自我认知成熟的标志——名校光环再璀璨,也不应遮蔽个人发展的实际坐标。在部分地区,清北录取人数已异化为衡量高中办学水平的“黄金KPI”,牵动着学校声誉、招生效果、教师评优甚至地方政绩。当教育者将职业荣誉感与学生的志愿选择强行绑定,甚至以“恩情”为绳索施加道德压力时,教育便偏离了“育人”的本真,滑向功利主义的泥潭。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常被期待服从权威规划的“最优路径”。但如今,越来越多像江西某中学考生这样的年轻人,敢于挣脱单一评价体系的束缚。高分考生开始用头脑而非盲从做选择,教育迎来了本质的升华。在江苏,也出现过南通考生丁又也用足以填报清北等名校的高分,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的案例。“优秀的学生就应该做老师,大学的意义我用四个字总结,叫‘发现自己’, 我们都应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赛道。”丁又也的人生选择,足以成为更多年轻人“发现自己”的优秀标杆。教育真正的成功,从来不在于通知书上印刻的校名,而在于学生是否成长为“自己人生的主人”。爱不是枷锁,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教育者如何学会“放手”?这一次,是学生们用自己的行动为老师上了沉重的一课。(评论 杨甜子)